第15章

在上一节,我们拆解了“债务都是坏的”这一认知误区,明确了良性负债与恶性负债的核心区别——前者是能帮你增值的“财富助手”,后者是会拖垮你的“财务包袱”。但我知道,道理听懂了和实际敢用,中间还隔着一道鸿沟。很多人哪怕清楚“良性负债有用”,真到要借钱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犯怵:“万一借了钱没赚到钱怎么办?”“要是还不上债,会不会影响征信?”“我到底该借多少、怎么借才安全?”

其实这种顾虑很正常,就像学游泳前总怕呛水,但如果因为怕呛水就永远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掌控水流。利用良性负债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借”,而在于“借得对、用得好、还得上”。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聊透,教你普通人如何抓住良性负债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它从“欠出去的钱”变成帮你跨越财富门槛的“跳板”。

一、先搞懂:良性负债的“核心逻辑”——钱要花在“能生钱”的地方

要想用对良性负债,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良性负债的本质,是“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创造更多价值”。不是把钱花在“消耗性”的地方,比如借网贷买最新款手机、刷信用卡买奢侈品——这些钱花出去,只会让你每个月多一笔还款压力,不会带来任何后续收益,反而会让你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而是要把钱投进“增值性”的领域,比如提升自己的能力、购买能带来收益的资产、开启能赚钱的项目,让这笔钱帮你“赚回比利息更多的钱”。

我认识一位读者叫小田,她的经历特别有代表性。小田是做电商运营的,月薪8000,工作三年攒了5万块。去年她想学习“跨境电商运营”——这个领域当时正火,学会了之后无论是跳槽涨薪,还是自己开个小店铺,都有不错的前景。但报一个系统的线下培训班要3万块,还得加上往返的交通费、住宿费,总共要4万多。如果把这笔钱花了,她手里的存款就只剩几千块,万一遇到急事根本没保障。

当时她特别纠结:“要是借钱去学习,万一学完没找到高薪工作,岂不是既欠了债又没回报?但要是不学,看着身边有人做跨境电商赚了钱,自己又不甘心。”后来她算了一笔账:如果不学,以她现在的薪资,每年涨薪最多10%,想攒够10万块至少要两年;但如果学了,只要能跳槽到跨境电商公司,月薪至少能涨到1.5万,每个月多赚7000,不到半年就能把借的钱还上,之后每个月的收入都是“额外多出来的”。

想清楚之后,小田找姐姐借了4万块(没要利息,约定8个月还),报了培训班。学习期间,她不仅掌握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技巧,还通过培训班认识了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毕业后,老板觉得她学得扎实、做事靠谱,直接招她做了运营主管,月薪1.6万。入职第三个月,小田就还清了姐姐的钱,现在每个月能攒下8000多,不到一年就存够了10万块。

你看,小田借的4万块,就是典型的“优质良性负债”。她没有把钱花在“享受”上,而是花在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上——这笔钱帮她突破了职业瓶颈,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最终带来的回报远超过借债本身的成本。这就是良性负债的核心逻辑:钱花出去之后,能帮你“赚更多钱”或“变得更值钱”,而不是让你“爽一时”。

反过来想,如果小田当时因为“怕欠债”放弃了学习,可能现在还拿着8000的月薪,攒钱速度慢不说,还会错过跨境电商的风口。很多人之所以不敢用良性负债,就是因为没算清楚“投入产出比”——只看到了“要还的钱”,没看到“这笔钱能帮自己赚回的钱”。所以,当你犹豫“要不要借钱”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笔钱花出去,能帮我提升收入吗?(比如学习技能、拓展副业)

2. 这笔钱花出去,能帮我获得长期收益吗?(比如买刚需房、投资自己)

3. 这笔钱带来的回报,能覆盖利息和还款压力吗?

如果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这笔负债大概率是良性的;如果答案都是“否”,那就要谨慎——别让“怕欠债”的心态,挡住你跨越财富门槛的机会。

二、要牢记:良性负债的“安全边界”——还得起,才是真的“良性”

搞懂了“钱要花在哪”,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怎么借才安全”。很多人栽跟头,不是因为借的钱“没用对地方”,而是因为“没算清还款能力”——明明月薪1万,却敢借50万买房,每个月还款8000,剩下的2000连吃饭都不够;明明没稳定收入,却敢借10万创业,最后项目没做成,还背上了高额利息。这些不是“良性负债”,而是“把自己逼到绝路的负债”。

良性负债的前提是“还得上”——不能因为“钱能生钱”就盲目借钱,必须给自己留足“安全垫”。这里有两个关键指标,是普通人用良性负债时必须守住的“红线”,记住这两个数,能帮你避开90%的负债风险。

第一个指标:每月总还款额,不超过月薪的50%,最好控制在30%以内。

比如你月薪1万,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借款等所有负债的还款总额,最多不能超过5000,最好控制在3000以内。为什么?因为你每个月除了还款,还要吃饭、交房租、买日用品,还要留一笔钱应对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失业)。如果还款额占比太高,一旦遇到意外,很容易陷入“还不上钱”的困境。

我有个朋友叫老周,去年想在老家买一套刚需房,总价120万,首付要36万。他手里有20万,需要借16万。当时他月薪1.2万,要是借16万,分3年还,每个月要还4500,再加上房贷每个月5000,总还款额就是9500,占月薪的79%——剩下的2500连房租都不够,更别说应急了。

我劝他:“你这还款压力太大了,万一后面失业或者降薪,根本扛不住。不如先等等,再攒半年钱,或者看看总价低一点的房子,把还款额控制在月薪的50%以内。”老周听了之后,放弃了那套房子,又攒了半年钱,加上年终奖,手里有了28万,之后买了一套总价100万的房子,只借了8万,分2年还,每个月还3300,房贷每个月4200,总还款额7500,占月薪的62%——虽然还是有点高,但他手里留了5万备用金,心里也踏实多了。

后来没过多久,老周所在的公司裁员,他虽然没被裁,但薪资降了2000,变成了1万。这时候他的总还款额7500,占月薪的75%,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好在他手里有备用金,撑了3个月,之后找到了一份月薪1.3万的工作,才缓过来。他后来跟我说:“幸好当时没借16万,不然那次降薪,我肯定要逾期了。”

这就是“安全边界”的重要性——别把自己逼到“只能靠稳定收入还款”的境地,要留足“缓冲空间”。哪怕遇到收入下降、突发支出,也能靠备用金撑一段时间,不会因为“还不上钱”影响征信,甚至陷入债务危机。

第二个指标:手里必须留3-6个月的“应急备用金”。

这笔钱是你的“财务安全网”,不管你借多少钱,都不能动它。比如你每个月的生活费+固定支出是5000,那备用金至少要1.5万(3个月),最好有3万(6个月)。这笔钱要存在“随时能取出来”的地方,比如活期存款、货币基金,不能用来投资、消费,更不能用来还负债——只有这样,遇到意外时你才有“退路”。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读者叫小林,她借了2万块报了一个UI设计班,本来计划毕业后找份月薪1万的工作,每个月还2000,10个月还清。结果毕业后正好赶上行业淡季,找了3个月都没找到工作,手里又没备用金,最后只能借网贷还之前的钱,利息越滚越高,本来2万的负债,最后变成了3万多。

如果小林当时手里留了1.5万备用金(3个月生活费),就算3个月没找到工作,也能靠备用金生活,不用借网贷,更不会陷入“以贷养贷”的陷阱。所以,借良性负债之前,一定要先存好备用金——别觉得“备用金没用”,它是你应对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学方法:良性负债的“正确渠道”——选对地方,少花“冤枉钱”

除了“用对地方”和“还得上”,“从哪借”也很关键。同样是借10万,选对渠道,一年能少花好几千利息;选错渠道,可能会让你陷入“高利贷”的陷阱。很多人借钱时,只想着“赶紧拿到钱”,不管利息高低、渠道是否正规,最后发现“利息比本金还多”,本来是“良性负债”,硬生生变成了“恶性负债”。

普通人借良性负债,要优先选“低成本、正规”的渠道,避开“高利息、不透明”的陷阱。这里给大家整理了4类“优质借款渠道”,按优先级排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

1. 亲友借款:零成本,但要“讲规矩”

如果身边有亲戚朋友有闲钱,且愿意借给你,这是成本最低的渠道——大多不用付利息,就算要付,也比银行低很多。但要注意,借亲友的钱,“规矩”比钱更重要,别因为“关系好”就忽略细节,最后伤了感情。

具体要注意两点:第一,一定要写借条。不管关系多好,都要把借款金额、还款时间、是否有利息(如果有,写清楚利率)、逾期责任写在借条上,双方签字按手印,最好找个见证人。别觉得“写借条伤感情”——清晰的约定,反而能避免后续的纠纷;第二,按时还款。如果约定了还款时间,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钱,别逾期;如果暂时还不上,要提前跟对方沟通,说明情况,约定新的还款时间,别“失联”或“拖延”。

我有个同事叫阿凯,去年想借5万块开个小吃店,找表哥借了钱,没写借条,只口头约定“一年还,没利息”。结果后来小吃店生意不好,还款时间到了只还了2万,剩下的3万一直拖着没还。表哥不好意思催,阿凯也没主动提,最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淡,过年都不怎么来往了。如果当时写了借条,阿凯可能会更重视还款,表哥也有理由催款,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

2. 银行贷款:低利息、正规,优先选

如果亲友那边借不到,或者需要的金额较大,银行贷款是首选。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在4%-8%之间(比如房贷利率、消费贷利率),而且正规透明,不会有“砍头息”“手续费”等隐藏成本,还能根据你的情况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还款方式,压力相对较小。

不过银行贷款对“资质”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你有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征信、足够的还款能力。如果你想申请银行贷款,要提前做好两点准备:第一,维护好征信。别逾期还款(比如信用卡、网贷),别频繁申请小额贷款(每次申请都会查征信,查多了会让银行觉得你“缺钱”);第二,准备好材料。比如身份证、户口本、收入证明(工资流水)、工作证明,如果是买房,还要准备购房合同——材料越齐全,审批越快,利率也可能越低。

我有个朋友叫小敏,去年想借10万块买一辆二手车(用来跑网约车),她先去银行申请了“消费贷”。因为她工作稳定(在国企上班),征信良好,银行给她批了10万,年利率5.8%,分3年还,每个月还3000左右。如果她当时选了网贷,年利率可能要15%以上,每个月要多还1000多,3年下来多还3万多利息。

3. 正规平台低息贷款:应急用,别依赖

如果银行贷款审批不通过,或者需要的金额不大、着急用,也可以考虑正规平台的低息贷款,比如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京东金条等。这些平台的优势是“审批快、到账快”,大多几分钟就能到账,适合应急;但缺点是“利率比银行高”,而且容易让人“过度借贷”。

用这类平台时,要注意两个点:第一,看清楚利率。别只看“日息”,要换算成年利率(年利率=日息×365),如果年利率超过15%,就尽量别借;第二,别频繁借。这类平台的贷款大多会上征信,频繁借款会影响你的征信记录,以后申请银行贷款会更难。

比如你需要借1万块应急,借呗的日息是0.02%(年利率7.3%),分6个月还,每个月还1700左右,利息总共才200多,这种情况可以借;但如果日息是0.05%(年利率18.25%),分6个月还,利息就要500多,就不如找亲友借,或者等银行审批。

4. 绝对要避开的“坑”:这些渠道再急也别碰

有两类借款渠道,不管你多急用钱,都绝对不能碰:第一类是“高利贷”,比如年利率超过36%的贷款,这类贷款利息极高,借10万一年要还3.6万利息,根本还不起;第二类是“套路贷”,比如“砍头息”(借10万只给你8万,却按10万算利息)、“违约金陷阱”(逾期一天就要付高额违约金),这类贷款会让你越陷越深,最后甚至要卖房还债。

如果有人跟你说“不用查征信,秒到账”“利息低,随便借”,一定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些大多是“陷阱”。遇到不确定的渠道,先查一下平台是否有“金融牌照”(可以在银保监会官网查),或者咨询身边懂金融的朋友,别盲目借款。

四、早准备:提前“养征信”,让你需要时“借得到、借得便宜”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点:良性负债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而是需要“提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养征信”——你的征信报告,就像你的“财务身份证”,征信好,银行才愿意给你低息贷款;征信差,可能连贷款都借不到,就算借到,利息也会很高。

很多人觉得“我现在不借钱,征信好不好无所谓”,但等真的需要借钱时(比如买房、创业),才发现自己的征信有问题,后悔都来不及。比如有人因为信用卡忘了还,逾期了几次;有人因为频繁借网贷,征信报告上全是“小额贷款记录”;有人因为给别人做担保,对方逾期了,自己的征信也受影响——这些都会让银行觉得你“还款能力差、风险高”,从而拒绝给你贷款,或者给你更高的利率。

那普通人该怎么“养征信”?其实很简单,就三件事:

1. 按时还款,别逾期

这是养征信最核心的一点。不管是信用卡、房贷、车贷,还是网贷,一定要记得按时还——就算只还最低还款额,也别逾期。如果怕忘,可以设置“自动还款”,或者在手机上定个提醒;如果实在没能力还,要提前跟银行或平台沟通,申请“延期还款”,别“失联”或“硬拖”。

比如你有一张信用卡,账单日是每月5号,还款日是每月25号,那就可以在20号左右定个提醒,确保25号之前把钱还上;如果这个月工资没发,暂时还不上,可以打电话给银行,申请“延期3天还款”(很多银行都有这个政策),这样就不会逾期。

2. 别频繁申请“小额贷款”

现在很多APP都有“小额贷款”功能,比如某购物APP的“分期购”、某外卖APP的“备用金”,很多人觉得“借几百块试试额度”没关系,但其实每次申请都会被“查征信”,次数多了,征信报告上就会出现“频繁查询记录”。银行看到这种记录,会觉得你“现金流紧张,特别缺钱”,从而降低你的贷款审批通过率。

所以,能不借小额贷款就不借,就算借了,也要尽快还,别频繁借。比如你想买一个1000块的东西,别用“分期购”,宁愿攒两个月钱再买,也别为了1000块影响征信;如果确实需要借,比如借500块应急,也要在发工资后第一时间还清,别拖到下个月。

3. 定期查征信,及时改错误

每个人每年都有2次免费查询征信报告的机会,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也可以去线下的人民银行网点查询。建议你每年查1-2次,看看自己的征信报告有没有“错误记录”——比如别人用你的身份借了钱、银行把“按时还款”记成了“逾期”、贷款金额记录错误等。

如果发现错误记录,要及时联系相关银行或机构,提交证明材料,申请修改。比如你发现自己的征信报告上有一笔“某网贷平台的贷款”,但你从来没借过,这可能是身份信息被盗用了,要马上联系网贷平台,要求核实并删除记录,同时报警,避免损失扩大。

我有个读者叫小杨,去年想买房,去银行申请房贷时,被告知“征信有问题,不能批贷”。他查了征信报告才发现,5年前他上大学时,身份证被同学借走,办了一张信用卡,同学刷了2000块没还,导致他逾期了3次。后来小杨联系了银行,提交了“身份证被盗用证明”“未使用信用卡的证明”,花了3个月才把错误记录删除,最后顺利拿到了房贷。如果他早点查征信,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就不会影响房贷申请了。

五、避误区:别把“良性负债”变成“财务陷阱”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良性负债这么好,那我多借点钱,是不是就能赚更多钱?”其实不是——良性负债是“工具”,用得好能帮你,用不好会害你。很多人之所以栽跟头,就是因为陷入了“对良性负债的误解”,把“良性负债”变成了“财务陷阱”。这里有3个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只要是‘增值’的事,多借钱也没关系”

有人觉得“买房能增值、创业能赚钱,所以多借钱也没关系”,却忘了“增值”是有风险的——房子可能会降价,创业可能会失败,要是你借了太多钱,一旦出现意外,根本扛不住。

比如有人看到别人买商铺赚钱,就借了100万买商铺,结果商铺租金没涨,反而因为地段不好租不出去,每个月要还5000多利息,最后只能低价把商铺卖掉,亏了30多万;有人看到别人做直播赚钱,就借了50万开传媒公司,结果没做起来,还欠了20多万利息。这些人不是错在“用良性负债”,而是错在“过度负债”——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去,甚至借超出自己能力的钱,最后只能“血本无归”。

所以,用良性负债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借的钱不能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就算项目失败、资产降价,也不会影响你的基本生活。比如你想创业,手里有10万,最多借5万,别借20万;你想买房,手里有30万,最多借20万,别借50万。

误区2:“把‘消费’当成‘增值’,自欺欺人”

有人会把“消费”包装成“增值”,比如“买名牌包能提升气质,帮我拓展人脉”“买高端护肤品能让我更年轻,有利于职场发展”,然后借网贷买这些东西,最后发现“人脉没拓展,职场没发展,还欠了一堆债”。

其实,“增值”和“消费”的核心区别是:增值是“能带来长期收益”,消费是“只能带来短期享受”。比如你买“职场技能课”,能帮你提升能力,涨工资,这是增值;但你买“名牌包”,只能让你“爽一时”,不能带来长期收益,这是消费。所以,别自欺欺人地把“消费”当成“增值”,更别为了消费借债——这不是良性负债,而是恶性负债。

误区3:“借了钱之后,就不管了”

有人借了钱之后,就把“还款”抛在脑后,觉得“反正每个月按时还就行”,却忘了“关注项目进展、调整策略”——比如你借了钱创业,却不关注市场变化,最后项目失败;你借了钱买房,却不关注房贷利率变化,最后多付了很多利息。

其实,借了钱之后,更要“主动管理”——比如你借了钱创业,要定期复盘“项目盈利情况”,如果发现不赚钱,要及时调整方向,别硬撑;你借了钱买房,要关注“房贷利率调整政策”,如果利率下降了,可以申请“转按揭”,减少利息支出。只有主动管理,才能让良性负债真正帮你“增值”,而不是变成“负担”。

六、总结:良性负债是“跳板”,不是“捷径”

最后想跟你说:良性负债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帮你跨越财富门槛的跳板”。它不能让你“不劳而获”,但能让你“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成本,实现更大的目标”——比如让你提前买到刚需房,不用等攒够全款;让你提前学习技能,不用等攒够学费;让你提前开启副业,不用等攒够启动资金。

但要记住,用良性负债的核心,是“理性”——理性判断“钱该花在哪”,理性计算“自己能还多少”,理性选择“借钱的渠道”,理性避开“常见的误区”。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债务从“欠出去的钱”,变成“帮你赚钱的工具”,才能真正借助“良性负债”的力量,跳上更高的财富台阶。

下次再遇到“要不要借钱”的纠结时,别先慌着“怕欠债”,也别盲目“想赚钱”,先算清楚“投入产出比”,再算清楚“还款能力”,最后选对“借钱渠道”。想清楚这三点,你就知道该怎么选了——毕竟,真正聪明的人,从来都不是“不欠债”,而是“会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