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立刻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像是平静的湖面投进了石子。坐在前排的 NASA 局长威廉・罗斯微微皱眉,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弹出的是 NEAT 计划(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监测界面 —— 上面显示 “提丰群” 的威胁等级仅为 “低”。他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那眼神里藏着的,是对 “非西方数据” 的本能质疑。
林伟哲看在眼里,心沉了沉,却依旧保持着平稳的语气:“我们的模型经过上万次模拟,引入了太阳风、星际尘埃等 17 种干扰变量,结果显示,约 22 个月后,‘提丰群’将闯入地球引力聚焦锥,发生撞击的概率高达 32%。”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漫不经心、或窃窃私语的面孔,“而‘提丰之心’一旦撞击地球,其释放的动能相当于一亿枚广岛原子弹,足以引发全球性火山喷发、海啸和尘埃云,地球将进入至少十年的‘小冰河期’——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恐龙灭绝悲剧的重演。”
“轰” 的一声,会场彻底炸开了锅。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戴维斯教授猛地站起身,西装马甲的纽扣崩开一颗也浑然不觉:“林院士,您是不是太夸张了?英国的 FAST 望远镜从未监测到如此异常的轨道数据,中国的‘觅星’系统投入使用才五年,会不会是设备精度不够,导致数据偏差?” 他的话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傲慢,仿佛 非西方国家的“年轻设备” 就等同于 “不可靠”。
法国航天局的代表Jade博士更是直接掏出手机,对着屏幕里的同事耸肩:“看来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比如加入我们的‘赫歇尔’计划,才能获得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言外之意,仿佛只有西方主导的项目,才能得出 “可信” 的数据。
威廉・罗斯这才慢悠悠地站起身,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宽容:“林院士,我尊重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努力 —— 毕竟你们能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刻意强调 “追赶” 二字,顿了顿才继续说道,“但 NASA 的 NEAT 计划运行了二十年,监测过超过三十万个近地天体,从未出现过如此大的风险误判。或许,你们的模型在算法上存在过度悲观的误差?比如,是不是把木星引力的影响系数算高了?”
这话里的暗示再明显不过 —— 中国的科研能力,还没到能精准测算天体引力的地步。林伟哲的手指微微攥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但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只是多了几分坚定:“罗斯局长,我理解你的疑虑。我们已经将所有原始数据、模拟参数和算法模型,全部上传至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公共数据库,每一组数据都附带观测时间、设备参数和校准记录,欢迎全球同行验证。”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带着质疑或轻视的面孔,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一场学术竞赛,更不是为了争取经费或提升话语权。如果可以,我宁愿这些数据都是错的,宁愿今天站在这里,跟大家讨论的是火星移民的新发现。” 他抬手看了看手表,“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可能毁灭人类的危机。每浪费一天,就少一天准备防御的时间。我们需要立刻共享全球监测网络的数据,启动联合观测,更要马上组建跨国团队规划防御方案 —— 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