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醒来,已是三天之后。王员外发现自己口不能言,手不能写,成了哑巴瘫子。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王府上下乱作一团。
再说陈文甫那日从城中归来,发现家中遭窃,墨碗不翼而飞,正自懊恼焦急,忽见墨碗好端端地出现在书桌上,旁边还多了一张字条:“物归原主,慎守勿失。”
他正疑惑间,听得窗外人声嘈杂,出门一看,只见王府方向浓烟冲天,村民纷纷跑去救火。后来才知王府遭了天火,家财尽毁,王员外也一病不起。
陈文甫心中明白了几分,对墨碗更加敬畏,从此更加谨守规矩,每日只用一次,多一点也不越界。
三年后的乡试,陈文甫用墨碗作答,果然高中举人。喜讯传来,乡人纷纷登门道贺,就连病愈后的王员外也拄着拐杖前来,鞠躬谢罪。
最让陈文甫高兴的是,城中李秀才主动托媒人前来,愿将女儿许配给他。这李秀才虽无功名,却是出了名的德高望重,女儿秀外慧中,正是陈文甫心仪之人。
新婚当日,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拜堂之时,陈文甫恍惚在贺喜人群中看到一位白发老者,对他含笑颔首。待他定睛看去,却不见踪影。
宴席散去,新人入洞房。红烛高烧下,陈文甫取出墨碗,对妻子道:“这便是我那点石成金的宝贝。”
新娘子好奇地打量墨碗,忽然轻咦一声:“相公看这碗底,似乎有字。”
陈文甫对着烛光细看,果然见碗底隐约显出四个小字:“善有善报”。
夫妻二人相视而笑,心照不宣。
此后陈文甫官至知府,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那墨碗他一直带在身边,但只用它批阅公文、书写判词,从不用于牟取私利。他常对子孙说:“宝物虽好,终是外物。人心若正,便是最大的宝物。”
墨碗在陈家传了数代,直到民国初年,陈家老宅不慎失火。当时的家主冒险冲入火场,只抢出了祖先牌位和那方松花石砚。待火势平息后,他在废墟中寻找墨碗,却只找到一堆瓷片,其中一片上隐约可见云纹。
正当他惋惜时,一阵清风吹过,那堆瓷片竟化作一缕青烟,盘旋片刻,消散在空中了。
后来有人说,那赠碗老者本是文曲星下凡,见陈文甫心地仁厚,故来点化。墨碗使命完成,便回归天上了。唯有这个奇闻,还在江陵一带流传至今。
2 墨碗(续)
## 五
光绪三年,江陵大旱。自春至夏,点滴未落,田土龟裂,禾苗枯焦。陈文甫之孙陈继儒时已年过花甲,仍守着祖宅与那方松花石砚。墨碗奇事,他自幼听闻,虽未亲见,却始终铭记祖训:人心若正,便是最大的宝物。
旱情日重,村中井泉干涸,乡民纷纷外出逃荒。陈继儒却留了下来,将家中存粮分与邻里,自家日食一餐,不过稀粥半碗。
这日黄昏,陈继儒正对枯井发愁,忽见一青衣道人踉跄而来,至门前几欲晕倒。陈继儒忙将他扶入屋内,将最后半碗米煮成粥汤奉上。
道人食毕,精神稍复,目光落在案上松花砚旁的一只青瓷碗上——那碗虽与传说中的墨碗形似,却非真品,乃是陈继儒依祖上描述仿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