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区别在哪里?

林默熬夜对比这两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从开篇节奏到章节长度,从标签选择到更新时间,甚至仔细阅读了每一条评论。

终于,在眼睛酸涩得几乎睁不开时,他发现了一个微妙差异:成功的那部作品在每章末尾都有一个互动问题:“你认为主角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并且评论区有大量读者回应。

而另一部作品虽然内容质量不相上下,却缺乏这种有意识的互动设计。

读者参与度!这是算法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又经过几天的观察,林默发现了更多规律:更新稳定性、章节长度、读者停留时间、追读率、互动频率...所有这些因素似乎都在算法中占有权重。

林默感觉自己像是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每一处细节都令他兴奋不已。

他开始整理自己的发现,将它们归纳为几个核心维度:内容质量、更新稳定性、读者参与度和元数据优化。

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猜想,林默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开一部新书,完全按照自己推测的算法优化策略来写。

第三章:实验与验证

《我的手机连通异界》——林默为这部实验作品起了个符合市场潮流的名字。

他精心选择了标签组合:都市、异能、轻松、成长;设计了具有悬念性的开篇;制定了严格的更新计划:每天早上8点准时更新一章3000字的内容;每章末尾设置互动问题;前十章特意安排了多个可讨论的剧情点。

开书那天,林默的心情比前三次开书时更加复杂。

既有对验证自己研究的期待,也有对可能再次失败的恐惧。

他特意选择了周四这个根据数据统计最佳的开书日,晚上八点整,他深吸一口气,点击了“发布”按钮。

第一章发布后,林默每隔十分钟就刷新一次后台,看着个位数的点击量,内心的期待逐渐被熟悉的失望取代。

五个小时过去了,只有13个点击,0收藏。他的心沉了下去,难道自己的研究全是错的?

第二天早上8点,他准时更新第二章,并在末尾写道:“大家觉得主角应该先开发手机的哪个功能?在评论区告诉我吧!”

这次他强迫自己不再频繁刷新后台,转而继续研究数据。

当天晚上,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打开后台时,惊喜地发现有了第一个收藏和两条评论。

虽然少得可怜,但林默却兴奋得差点跳起来——他的互动策略起作用了!

其中一条评论写道:“主角应该先开发穿越功能吧?期待后续!”

林默立即回复了这条评论,并提出了另一个相关问题:“如果只能带一件现代物品去异界,你觉得带什么最有用?”这种及时的互动又引发了更多讨论。

随着字数增加和持续稳定更新,数据开始缓慢但稳定地增长。

到第十天,收藏数达到了52个;

第二十天,有了第一个推荐位——分类频道的新书推荐;

一个月后,收藏突破三百,获得了更多曝光机会。

虽然远算不上成功,但相比前三次作品的惨淡,这已经是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