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怎么办啊?再这样下去,交换的粮食都不够!” 负责教中原人种稻的阿禾哭着回来,她去中原看了,稻田里的杂草快把稻苗盖没了。

简狄也急了,她去粟田看了,粟苗稀稀拉拉的,好多都枯萎了。

林溪想起坞墙遗址出土的选种陶盆,说:“我有办法!我们要先选好种子,再教大家怎么种!”

她让简狄找来了陶工,做了十几个带圆孔的陶盆(选种盆),然后带着大家去粟仓选种 —— 把粟粒倒进陶盆,加水搅拌,空瘪的粟粒浮起来,饱满的沉下去,再把沉下去的粟粒捞出来晾干。

“种粟要用饱满的种子,还要把田翻深,不能有杂草,” 林溪教东夷人,“中原的粟作能手说,粟苗长到膝盖高的时候,要除草两次,不然杂草会抢养分。”

接着,她又去稻田,教中原人怎么选稻种(选颗粒大、颜色深的稻粒),怎么插秧(间距要均匀,不能太密),怎么灌溉(稻田里的水要没过脚踝,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没过多久,粟田的粟苗就长得绿油油的,稻田里的稻苗也挺直了腰。中原的帝喾听说了,特意派人来东夷看,看到长势喜人的稻粟,忍不住称赞:“你们的方法真管用!”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稻粟快成熟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没下雨,东夷的稻田开始干裂,粟田也出现了旱情。

“完了,这下稻粟都要完了!” 阿羽坐在田埂上哭。

简狄也没了主意,只能看着干裂的田地叹气。

林溪想起坞墙遗址的水渠遗迹,说:“我们可以挖水渠,把涡河的水引到田里!”

第五章 水渠救庄稼!林溪阻戎人抢,保稻粟丰收

简狄立刻组织部落里的人挖水渠,林溪教他们怎么规划 —— 主渠宽 0.5 米,深 0.3 米,连接涡河;支渠宽 0.3 米,深 0.2 米,连接主渠和稻田、粟田;每个田埂边都挖一条小渠,让水能流到每一块田里。

大家齐心协力,只用了三天就挖好了水渠。当涡河的水顺着水渠流进田里,干裂的土地吸饱了水,稻苗和粟苗慢慢恢复了生机。

“太好了!有救了!” 简狄激动地抱住林溪。

可就在这时,放哨的女人大喊:“不好了!戎人来了,他们要抢稻粟!”

林溪和简狄赶紧爬上部落的土墙,只见远处来了几十个戎人,手里拿着石斧、石镞,正朝粟田冲来。

“怎么办?我们的武士太少了!” 简狄着急地说,东夷的男人大多去渔猎了,部落里只有十几个老弱武士。

林溪想起坞墙遗址的壕沟遗迹,说:“我们在土墙外挖壕沟,再把水渠里的水引到壕沟里,戎人过不来!”

大家立刻行动,在土墙外挖了一条宽 2 米、深 1 米的壕沟,然后打开水渠的闸门,水很快灌满了壕沟。

戎人冲到土墙外,看到壕沟里的水,都愣住了。为首的戎人首领大喊:“快找木头搭桥!”

可没等他们找到木头,东夷的女人就拿起石滚、石镞,朝他们扔去。戎人怕被砸到,只能往后退。

“我们的稻粟还没熟,要是你们现在抢,只能拿到青的,不好吃,” 林溪对着戎人喊,“等我们丰收了,可以给你们一百石粟,前提是你们以后不能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