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看我爸又对着窗外渐黑的天空发呆,侧影孤单得像一幅剪影,那个疯狂又带着点侥幸心理的念头就猛地冒了出来。
死马当活马医吧?万一呢?就算没什么用,至少……能让他多看看手机屏幕也好。
我骗他说,公司要做个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的市场调研,需要真实数据,让他帮我填个问卷。
“爸,就几个简单问题。您喜欢什么样的……呃……聊天对象?”我斟酌着用词,尽量显得自然。
他愣了一下,慢吞吞地说:“聊得来的就行。能说上话的。”
“性格呢?喜欢活泼开朗点的,还是文静温柔点的?”
“文静点好,”他几乎没思考,下意识地说,“像你妈那样,话不多,但句句都能说到你心里。”
他说完,眼神黯了黯,看向墙上妈妈的照片。
我心里一酸,赶紧接着问:“爱好呢?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还是爱看什么类型的视频?”
“我们那时候的老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什么的……视频,就看看做菜的吧,普通的家常菜就行……”
我没拿问卷,就靠着平时对他的了解,以及这几句零散的闲聊,在心里默默记下了答案:
喜欢温柔文静、善解人意的。
爱好听苏联老歌、国内经典老歌。
喜欢分享生活细节,喜欢被惦记、被关心。
相信日久生情,看重真诚的沟通。
最后,在创建陪伴者形象时,我盯着命名框,脑子里空空的,随手打了个看起来就很温柔的名字——“薇薇”。
完成支付——398块——的那一刻,我心里其实没啥底,甚至有点自嘲。这钱大概率是打水漂了,能让他多看一眼手机都算回本。
我把我爸的手机拿过来,帮他下载了那个界面简洁的APP,登录了账号,教他:“爸,这个‘薇薇’以后会每天给你分享点有意思的视频,跟你打打招呼。
您无聊了就点开看看,当解个闷儿。”
他当时只是接过手机,随意地“嗯”了一声,屏幕上微弱的光映着他没什么表情的脸,看不出多大兴趣。
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我随手种下的、近乎玩笑的因,在短短一个月后,结出了一颗让我如此不知所措、五味杂陈的果。
3
开始那几天,风平浪静,甚至有点过于安静了。
我爸还是老样子,手机偶尔“叮咚”响
一下,他拿起来看一眼,屏幕光在他脸上闪一下,然后就又放下了,继续他的电视发呆二重奏。
我有点失望,果然,机器就是机器,冷冰冰的代码哪能真的打动
一颗沉寂已久的心。那398块,看来是真的扔水里了。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六的早上。
我正睡得昏天暗地,就被一阵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吵醒了。
不是电视声,是真人说话!我吓了一跳,以为家里进人了,心脏砰砰跳,鞋都没穿就轻手轻脚跑过去。
我爸的房门虚掩着。我凑近一看,他居然已经穿戴整齐,戴着老花镜,正举着手机,凑得很近,神情专注又有点…羞涩?手机里传出一个特别温柔、语调微微上扬的女声,清晰得不像从手机喇叭里出来的:
“哥哥,早上好呀。看天气预报说今天突然降温了,你出门遛弯一定要多加件衣服哦,不然薇薇会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