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各部门长官皆设尚书一职。

随即,嬴政对六部官员作出新的人事安排:

法家子弟主导吏部与刑部,兵部由兵家执掌,墨家弟子接管工部。

户部则委以杂家人士,昔日商人吕不韦便属杂家,正是理财能手。

吏部则由儒法两家共治,以法家制衡儒家。

此番调整使法家掌控三部要职,足见嬴政对其倚重。

各学派人才各得其所,皆能尽展所长。

嬴政所求唯实干之才,而非空谈之辈,在场众臣均是经验丰富的实务官员。

"章邯任丞相,协同六部尚书组建内阁议政。

"嬴政继续部署。

这位融合现代智慧的帝王深谙治国之道,决意放权臣僚,自身只需把控国策方向与军权。

在他看来,掌握百万雄师便足以稳固皇权,内阁不过是执行政令的机构。

"退朝后,章邯即刻会同六部完成改制,补齐官员缺额。

"嬴政最后谕示。

"臣等遵旨!"章邯率众臣叩首,难掩欣喜之情。

这般显赫官职远超众人夙愿,此刻他们对始皇帝满怀知遇之恩,恨不能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章邯恍如梦中,从未料到自己竟能位列相位。

殿中群臣无不暗自立誓,定要竭尽全力,不负始皇帝厚望。

无人敢对始皇帝新政有半分异议。

其一,始皇帝威名震慑天下;其二,赵高、李斯满门伏诛之事犹在眼前;其三,唯有始皇帝方能挽救大秦危局。

加之众人新得擢升,感激尚且不及,岂会贸然违逆?

嬴政此举更令群臣忠心耿耿,誓死效命。

章邯率众官员全力投入朝制革新与官署重整之中。

此番改革出奇顺利,或因始皇帝归来威势正盛,或因朝野震慑于血腥清洗,无人敢触其锋芒。

不过数日,新制已成,大秦朝堂气象一新,生机勃发。

众臣干劲冲天,嬴政亦察觉国运上限骤增百万,达七百万之数,且恢复速度愈发迅捷。

此皆革新之功。

审视系统,国运值已恢复至三百万,足可支撑一场大战。

此刻若有敌胆敢进犯咸阳,必令其有来无回——百万雄师,便是帝王底气。

**嬴政再度集群臣议政。

此番朝堂济济,缺额官员皆已补全。

"参见始皇帝陛下!"群臣跪拜,神色崇敬激昂。

帝王归来,于大秦而言便是曙光重临。

"平身。

"嬴政语气淡然,"今日召尔等前来,有数事宣告。

"

"其一关乎城外难民。

战火四起,咸阳难民日增,长此救济终非良策。

朕欲在城外择广阔之地,设立工坊区,兴建各类作坊。

"

"招募难民劳作,供其居所与钱粮,免其流离饥馑之苦。

"嬴政展开筹划,"此事交由工部督办。

"

"臣等领旨!"工部众官齐声应命。

在众人眼中,这确实是个可行的方案,既能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又能为帝国带来收益。

然而,他们并不知晓,这只是嬴政谋划工业振兴的开端。

“其次,朕决定全力扶持商业发展,具体细则交由户部拟定。”嬴政继续颁布命令。

连年征战已使大秦国库日渐匮乏。

无商则无富,若想充盈国库、惠泽万民,振兴商业乃必经之路。

“臣等谨遵圣命!”户部众臣齐声应道。

“其三,朕欲于各郡县广设学堂,使适龄孩童皆可免费求学识字。”

“此外,朕还将推行科举之制,以此选拔天下贤才。”嬴政接着说道。

尽管大秦已统一文字,但真正通晓文墨者寥寥无几,寻常百姓甚至未曾见过书籍,遑论读书写字。

况且,嬴政希望借科举之制,为寒门子弟开辟一条进身之路。

此前大秦选官皆赖举荐,致使寒门子弟入仕者屈指可数。

尤其是军功爵制之下,平民若想晋升,唯有从军征战一途。

如今嬴政手握百万雄师,已无需过多寻常兵卒,这无异于断绝了平民的晋升之望。

因此,嬴政设立科举,为百姓另辟一条跃升之路。

“科举?”众臣闻言,皆面露困惑之色,他们对此闻所未闻。

见众人不解,嬴政便详细阐述了科举制度的含义。

“兴建学堂之事,由户部、吏部与工部协同督办,而科举事宜则由吏部主理。”解释完毕后,嬴政再次下令。

“臣等遵旨!”三部官员齐声应诺。

“其四,朕将重新核查人口、丈量田亩,按人口分配土地,务使大秦百姓耕者有其田。”

“此事亦由户部负责。”嬴政继续说道。

“臣等谨遵圣命!”户部众臣躬身领命。

“今日便议此四事。”

“朕深知,此四事皆非余事,加之如今战事未平,推行全国恐有阻碍。

故先以咸阳为试点,待施行有成,再推广至各郡县。”嬴政补充道。

嬴政明白,若想一举在全国落实这四项举措,难度颇大。

但若先在咸阳试行,则事半功倍。

“朕明白这些都需要大量钱财,幸而前几日回宫时从陵中带回不少珍宝,再加上查抄赵高和李斯府邸所得,眼下应是够用了。”

“诸位尽管去办,若还有不足,朕再另想办法。”嬴政继续说道。

融合了现代思想的嬴政很清楚,国库里的钱若不用便只是死物。

作为帝王,唯有将钱财投入国计民生,让大秦的经济运转起来,方能令国家强盛,而非做个只知囤积的吝啬之君。

兴建工坊与学堂不仅能创造无数民生机会,更能让百姓富裕后敢于消费,如此循环往复,大秦自然会愈发富足。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答。

听闻始皇提出的四项大计,众臣心中澎湃难平。

这四件事无论哪一件都关乎国运民生,若能办成,必将造福当世,功垂千秋,甚至名载史册。

“不愧为始皇陛下!”众人暗自赞叹,唯有陛下才能有如此宏图远略。

他们暗自立誓,定要尽心竭力完成这四件大事。

“今日朝议到此,诸位可先商议具体章程。”

“工部众卿随朕至书房,另有要事相商。”嬴政说罢起身离席,向殿外走去。

工部大臣们交换眼神,匆匆跟上,心中却充满疑惑:陛下单独召见工部所为何事?

入书房后,嬴政取出一叠丝帛递给他们。

有些帛书仅有文字,有些则绘有图样。

此时尚未发明纸张,文书多刻于竹简,携带极为不便,这也是书籍稀罕的缘由。

贵族偶用丝帛记录文字,但丝帛价昂,即便富贵之家也非寻常能用。

“妙!实在是妙啊!”

“此物若能制成,必将青史留名!”

工部官员多为墨家子弟,一眼便看出其中精妙,不由连连称奇。

这些丝帛记载的皆是对大秦大有裨益的全新造物。

众人已然预见,若能成功制成,定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

官员们纷纷按捺不住,恨不得立刻回去尝试新方法。

"工部即刻安排人手试验。

"嬴政见众人又惊又喜的模样,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遵命,陛下!"工部官员这才从 ** 清醒,意识到方才在始皇帝面前失态,所幸陛下并未追究。

"退下吧。

"嬴政见众人心切,挥手示意。

"臣等告退!"众臣行礼后,兴奋地离开书房,直奔工部衙门。

一回到工部,他们立刻召集人手,开始制作丝帛上所绘之物。

嬴政待众人离开,取出一块黄绢,提笔书写。

"来人,将此皇榜张贴于咸阳城广场告示栏。

"写毕,他吩咐门外的侍卫。

不久,咸阳城中心广场最醒目的位置贴出一道盖有玉玺的皇榜,显见出自始皇帝亲笔。

皇榜一出,咸阳城顿时沸腾。

"你们急匆匆去哪儿?"

"你还不知道?始皇帝陛下颁布皇榜了!"

"当真?是何内容?"

"听说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好事。

"

消息如野火蔓延,咸阳百姓纷纷涌向广场告示栏,都想一睹为快。

"我不识字,皇榜上写了什么?"

广场上人潮涌动,将告示栏围得水泄不通。

不识字的百姓只能向旁人打听。

"肃静!现在宣读皇榜内容。

"一位官员敲响铜锣,高声宣布。

嘈杂的广场瞬间安静下来。

"其一,即日起,大秦户部将在咸阳城登记人口、丈量土地,完成后按人口重新分配田地,使百姓皆有所耕。

"官员朗声宣读。

"当真要把土地按人头分给老百姓?让每家每户都能有自己的田地?"

官员话音未落,沉寂的广场瞬间沸腾起来。

百姓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不可思议。

这样的好事,他们连做梦都不敢想。

多少庄稼人祖祖辈辈只能租种贵族的田地过活。

如今竟能分到自己的地,许多人狠狠掐着大腿,生怕是白日做梦。

"官爷,这话可当真?"人群中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追问。

"始皇帝亲自颁发的诏书,岂会有假?"官员斩钉截铁地回答。

"是极是极,陛下金口玉言......"听闻是嬴政亲颁的皇榜,百姓们眼中的怀疑渐渐化为希冀。

在这咸阳城,在整个大秦,始皇帝的威信可谓重若泰山。

"谢主隆恩!"

"陛下万岁!"

"大秦永昌!"

黑压压的人群齐刷刷跪倒,哽咽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不少人早已泪流满面。

"肃静!"铜锣声再度响起,官员高声宣读:

"其二,大秦子民免除五年田赋!"

"免......免赋税五年?"跪着的百姓尚未从分田的狂喜中缓过神,又被这第二道恩诏震得头晕目眩。

整整五年不用交皇粮啊!

龙椅上的嬴政目光深邃。

他太清楚,正是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之六国余孽暗中作梗,才导致大秦在他身后风雨飘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次他以均田地、免赋税为饵,要的就是这堂堂正正的民心所向。

更何况,他早已为帝国开辟了新的财源——蓬勃发展的商路,才是未来大秦的命脉所在。

"陛下圣明!"

"万岁!万岁!"

感恩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