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面对“发财”的谣言,何雨柱没急着反驳,反而故意让这事发酵了两天。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多买几倍的新鲜食材——里脊肉、现割的五花肉、带着露水的青菜,还有成袋的白面,每次都让板车堆得满满当当,故意在院门口卸货,引得街坊频频探头。

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了:“柱子,你这每天买这么多肉和菜,得花不少钱吧?”

何雨柱像是早等着这话,叹了口气说:“可不是嘛!我这包子能好吃,全靠食材实在。你们看,肉我只用里脊肉和五花,菜得是当天新鲜的,面也得是上好的白面,一点掺不得假。”

他故意压低声音,一副“赚辛苦钱”的模样:“别看我每天卖得多,其实根本不赚钱——算下来,十个包子撑死了才赚一分钱!”

这话一出,周围的大妈都摇头:“不可能吧?十个包子才赚一分,那你这忙前忙后的图啥?”

“真没骗你们!”何雨柱赶紧拉过正在收拾菜的王大娘,“王大娘,您天天帮我包包子,知道我用的肉新不新鲜、菜好不好吧?我哪次不是挑最好的买?”

王大娘连连点头:“没错,柱子这孩子实诚,肉都是早市刚杀的,菜也水灵,从来不用隔夜的。”

何雨柱又从屋里拎出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花椒、八角、桂皮等几十来种调料:“你们看,光这调料我每天就得用不少,这些都是花钱买的好料!我这包子比外面铺子好吃,就是因为舍得放料,可这成本也跟着上去了。”

他掰着手指头算:“一个肉包卖五分,光肉和料就得花三分多,再加上面钱、给大家的工钱,可不就赚这点辛苦钱嘛!也就是想着能让街坊吃口热乎的,还能给雨水攒点学费,不然真犯不上这么累。”

这番话下来,街坊们都信了大半——看着堆成山的新鲜食材,再想想何雨柱每天起早贪黑的,哪像赚大钱的样子?之前传的“发财”谣言,渐渐就没人提了。躲在屋里听着的易中海,脸色又沉了下来——没想到何雨柱这么精明,三言两语就把谣言压下去了。

何雨柱心里早有盘算——他故意大张旗鼓买食材,不仅是为了堵街坊的嘴,更是为了应对可能的“查问”。

他每月净赚1600块,却打算把1500块都花在明面上的食材采购上——去肉店买肉时,特意让老板开票据;买面粉、蔬菜也专挑能开票的铺子,故意把账做得“好看”。

他心里门儿清:真有人来查,不会细究买的是里脊肉还是五花肉,只会看“买肉花了多少钱”“买菜花了多少钱”。等账本上的食材开支凑到近2000块,再加上给12个人的60块工资,任谁算下来,都会觉得他一个月顶多赚几十上百块的辛苦钱,哪还会想到他实际能净赚1600块?

这样一来,既能用“高成本”掩盖高利润,又能让那些嫉妒他的人彻底断了念想——毕竟没人会眼红一个“起早贪黑卖包子,只赚点辛苦钱”的人。

他甚至特意让人跟着帮忙买食材,而且大声说:“买的时候别省,挑好的来,票据都留好,咱们做买卖得实在,不能让人说闲话。”这话故意说给院里人听,有人证明更坐实了他“赚辛苦钱”的形象。

躲在一旁的易中海听着,心里更是堵得慌——原本想靠谣言让何雨柱被人嫉妒,没成想对方反过来用“高成本”自证清白,这下连挑刺的由头都没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何雨柱的包子生意依旧红火。

何雨柱“高成本做包子”的说法传开后,院里不少人嘴上夸他实诚,心里却悄悄盘算起了别的——有几个原本就眼红包子生意的街坊,私下里聚在一起嘀咕:“柱子用里脊肉、好白面,成本是高,可要是咱自己干,用点肥膘肉、掺点粗粮面,不也能做包子?到时候成本降下来,赚的钱不就多了?”

这话传到何雨柱耳朵里时,他正在给何雨水修铅笔,听了只淡淡笑了笑,没当回事。许大茂凑过来问:“柱子哥,他们要是真跟着学,用差料做包子,会不会抢咱们生意啊?”

何雨柱放下铅笔,语气笃定:“抢不了。他们只看到我用好料成本高,却没看到我这包子的手艺——肉馅要按比例调,面要发得刚好,连蒸的火候都得掐准,这些不是随便换点差料就能学来的。”

他心里清楚,自己是国宴厨神重生,调馅、发面的手艺是旁人比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他有洞天福地囤着好食材,和堪比灵泉水的溪水更是提高味道的利器,表面上“高成本”,实际成本比谁都低。那些想偷工减料的人,做出来的包子要么发柴要么没味,就算便宜,也留不住回头客。

果然没几天,院西头的刘大爷真试着做了两笼包子,用的是便宜肥膘肉,面里还掺了玉米面,推着车去早市卖。可没卖多久就被人嫌弃:“这包子咋一股腥味?面还发黏!”没半天就剩了大半笼,最后只能低价处理给收废品的。

刘大爷灰头土脸地回来,再也不提做包子的事。街坊们这才明白,何雨柱的包子能卖得好,不光是用料实在,更靠的是手艺——没那本事,就算偷工减料,也赚不到钱。

何雨柱看着这一幕,心里没半点波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是味道和口碑,那些想靠偷工减料赚快钱的人,根本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