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需要我做什么?”苏晴心不在焉地问,耳朵竖起来听着客厅的动静。
母亲压低声音:“这小伙子哪儿的人啊?做什么工作的?怎么认识的?”
苏晴照事先编好的说辞回答:“北京人,做文化传媒的,朋友介绍的。”说完赶紧转移话题,“红烧肉是不是糊了?”
客厅里,父亲和陈默的对话隐约传来:
“...这榫卯结构现在很少见了,当年我结婚时请老师傅打的...”
“是,南方匠人的手艺,用的是老红松木,比现在的人造板结实多了...”
苏晴越发疑惑——陈默对老家具的了解似乎超出了普通年轻人的范畴。
晚饭时,亲戚们都来了,七大姑八大姨围了一桌子,焦点自然集中在苏晴和她的“男友”身上。
大姨率先发难:“小陈啊,你和我们家晴晴怎么认识的啊?”
陈默放下筷子,微笑回答:“朋友聚会上认识的,我被她唱卡拉OK时的样子吸引住了。”说着自然地把手搭在苏晴手上。
苏晴心里一惊——她确实爱唱卡拉OK,但没告诉过他啊!是巧合吗?
姑父接着问:“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北京房价这么贵,买得起房吗?”
陈默不慌不忙:“正在攒首付,计划后年买。晴晴说不想太早要孩子,先以事业为重。”
这回答完美避开了苏晴最怕的“什么时候生孩子”的问题,但他怎么知道她的想法?
席间,陈默表现得体,敬酒规矩,说话得体,甚至还知道给苏奶奶挑鱼刺。亲戚们显然都被征服了,纷纷向苏晴父母夸赞找了个好女婿。
只有苏晴越来越疑惑——这个“临时男友”太了解她家了,甚至连她父亲喝酒后爱聊抗日战争史、母亲爱吃鱼眼睛这种细节都知道。
晚饭后,大家坐在客厅看春晚,陈默悄悄起身收拾碗筷。母亲赶紧阻拦:“你是客人,怎么能让你动手!”
“阿姨,让我帮忙吧,这是我家的习惯。”陈默说着,熟练地将碗筷摞在一起,端起盘子走向厨房。他对这个家的布局似乎很熟悉,直接走到洗碗池旁,打开右下方的橱柜拿出洗洁精——那是母亲一直放清洁用品的地方。
苏晴跟进来,靠在门框上看着他忙碌的背影:“你真的是第一次来山东吗?”
陈默的背影僵了一下:“为什么这么问?”
“你好像对我家很熟悉。”
他转过身,脸上带着那种职业性的微笑:“我做过功课。接单后,你填过的家庭情况问卷,我都背下来了。”
苏晴记得确实填过一份长长的问卷,但里面有那么多细节吗?连哪个橱柜放洗洁精这种信息都有?
除夕夜的钟声敲响时,窗外烟花炸响一片。家人互相道贺新年,陈默自然地搂住苏晴的肩膀,在她耳边轻声说:“新年快乐。”
那一瞬间,苏晴竟然有一丝心动——他的语气太真实了,不像表演。
守岁过后,家人陆续睡下。苏晴安排陈默住在书房搭的行军床上,自己却辗转难眠。半夜起来喝水时,她发现书房门虚掩着,里面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