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四月的雨来得又急又密,砸在教室的玻璃窗上,噼啪作响。早读课的琅琅书声被雨声揉碎,散在潮湿的空气里。林砚盯着窗玻璃上蜿蜒的水痕,像在解读某种神秘的纹路——就像苏晓祖父日记里那些星轨图,看似杂乱,实则藏着规律。

“喂,看什么呢?”赵磊用胳膊肘撞他,手里举着一张打印纸,“你看我做的这个!非典疫情扩散模型,用Excel算的,把每天的新增病例输进去,能预测下周的趋势。”

林砚接过打印纸,上面是折线图,曲线正以陡峭的角度向上爬升。赵磊的技术在2003年算得上超前,拨号上网的年代,很少有高中生能玩转数据建模。

“你怎么想到做这个?”林砚问。

“昨天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说这病可能要持续到夏天。”赵磊挠挠头,“我想算算,什么时候才能不用戴口罩去网吧。”

林砚笑了笑,心里却有些沉重。他知道这条曲线的顶点在哪里——四月中旬,而苏晓的父亲正是在那个峰值里,靠着那层额外的棉布口罩和完好的防护服,撑了过来。

“这个模型……能给我一份吗?”林砚问。

“你要这个干嘛?”赵磊挑眉,“你又不爱玩电脑。”

“有用。”林砚没解释。他想看看,用2023年的数据分析逻辑,能不能优化这个模型,找到更精准的疫情拐点。如果能提前知道拐点,或许能帮上苏晓父亲所在的医院。

当然,他不能直接拿出优化方案,只能旁敲侧击地给赵磊提建议:“你有没有考虑过加入交通流量的数据?人员流动可能会影响传播速度。”

赵磊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老城区那几个公交站,每天人挤人……”

两人凑在一起讨论模型时,苏晓抱着一摞试卷从外面进来,发梢沾着雨珠。她把试卷放在讲台上,转身时看见林砚手里的打印纸,脚步顿了顿。

“这是……疫情模型?”她走过来,声音里带着惊讶。

“赵磊做的,挺厉害吧?”林砚说。

苏晓拿起打印纸,指尖划过那条陡峭的曲线,脸色有点发白:“我爸昨天打电话说,急诊室已经住不下了,走廊里都加了床。”

“会好起来的。”林砚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这个模型的拐点快到了,最多两周。”

苏晓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林砚指了指模型上的某个节点:“根据这些数据推算的,赵磊也觉得差不多,对吧?”

赵磊被点名,连忙点头:“嗯……大概、大概是吧。”他其实还没算到那一步,但被林砚笃定的语气一带,也跟着信了。

苏晓看着林砚,眼里闪过一丝探究,却没再追问,只是把打印纸叠好放进课本:“谢谢。我晚上打电话告诉爸,让他也有点信心。”

林砚松了口气。他用未来的信息给了她一个希望,这应该不算过分的干预,顶多是提前透露了时间的答案。

下午的物理课,林砚没怎么听。他在草稿纸上画着苏晓祖父日记里的星图,试图把北斗七星的轨迹和7月13日的日期对应起来。苏晓祖父在日记里写“辰时三刻,坤位有光”,辰时三刻是早上7点45分,坤位是西南,也就是地铁施工的方向。

他需要更精准的位置。老城区的地铁施工段很长,具体哪个点才是“时间褶皱”的入口?

放学时,雨还没停。林砚撑着伞走出校门,看见苏晓站在公交站牌下,手里拿着那本牛皮纸日记,似乎在等他。

“你怎么知道拐点快到了?”苏晓开门见山,雨水打湿了她的刘海,贴在额头上。

林砚沉默了几秒,决定说一半真话:“我爷爷以前也研究过星象,他说四月中旬会有‘星移’,主‘疾厄退散’。”他把锅甩给了不存在的爷爷。

苏晓显然不信,却没戳穿,只是翻开日记:“我爷爷也写了‘四月中,荧惑退度,灾星渐隐’。但他还写了另一件事——‘锚点异动,需借生门之力’。”

林砚的心提了起来:“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苏晓摇摇头,“但他画了个图,像是地铁隧道的截面,旁边标着‘生门在寅’。”

寅位,东北方向。林砚的大脑飞速运转——老城区地铁施工段的东北方向,是当年的建材仓库,后来改成了地铁站的设备间。2023年他每天上班都会经过那里。

“我知道那个地方。”林砚说,“明天周末,我们可以去看看。”

苏晓点头:“我也想去。我爸说,非典结束后,那片工地就要加快进度了,现在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原貌。”她顿了顿,看向林砚,“林砚,不管你有什么秘密,我都信你。就像信我爷爷的日记一样。”

雨丝落在伞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林砚看着苏晓清澈的眼睛,突然觉得心里某个紧绷的地方松了。穿越以来,他第一次有了同盟的感觉——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答案。

“公交来了。”苏晓收起日记,冲他挥挥手,“明天老地方见。”

林砚看着公交车消失在雨幕里,摸了摸口袋里的MP3。屏幕亮着,显示正在播放《逆光》,这一次,没有乱码,没有警告。或许“时间修正者”也默许了这场同盟。

周六的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湿漉漉的街道镀上一层金边。林砚和苏晓在老城区的路口碰面,两人都背着书包,装作是来写生的学生。

“我爸昨天说,防护服的袖口问题解决了,还夸我心思细。”苏晓笑着说,手腕上的红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那就好。”林砚的心情轻快了些。

他们沿着施工挡板往前走,能听见里面机器的轰鸣声。挡板上贴着“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的标语,还有几张褪色的非典防控宣传画。

“往这边走。”林砚指着一条岔路,“穿过这条巷子里,能绕到仓库后面。”他记得2023年这里改成了步行街,巷子还在。

巷子很窄,两侧的墙面上爬满了青苔。走到尽头,果然看到了那座红砖仓库,墙皮斑驳,窗户上蒙着厚厚的灰尘。仓库后面有个小门,虚掩着。

“进去吗?”苏晓有点犹豫。

“就看一眼。”林砚推开门,一股铁锈和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

仓库里堆着各种建材,钢筋、水泥袋、脚手架,在地上投下扭曲的影子。最里面有一块区域空荡荡的,地面上有个圆形的印记,像是被什么东西长期压着。

“你看这个。”林砚指着印记旁边的墙角,那里有一个刻痕,像是用凿子凿出来的——是一个简化的北斗七星图案,和日记里的星图一模一样。

苏晓蹲下身,用手指抚摸着刻痕:“是我爷爷的笔迹!他以前总用这种凿子在金属上刻星图,说这样能‘锁住时间’。”

林砚环顾四周,突然注意到仓库的屋顶有个破洞,阳光从洞里照进来,正好落在那个圆形印记上,形成一个光斑。

“辰时三刻……”他喃喃道,“阳光的角度和现在不一样,到时候这个光斑应该会移到墙角的星图上。”

苏晓抬头看他:“所以这里就是……你要回去的地方?”

林砚点头:“7月13日早上7点45分,阳光照到星图的时候,应该就是‘时间褶皱’出现的瞬间。”

仓库里安静下来,只有外面传来的施工声。苏晓看着他,眼神里有不舍,却没有挽留。

“回去之后,”苏晓轻声问,“你还会记得这个春天吗?记得消毒水的味道,记得我们一起看日记吗?”

“会记得。”林砚的声音有点发涩,“就像记得2003年的周杰伦,记得公用电话亭的忙音一样。”

他突然想起2023年的同学聚会,苏晓迟到了,穿着白大褂,说刚做完一台手术。她笑着说:“你们知道吗?我爷爷以前总说,时间会留下痕迹,就像钟表的齿轮,每转一圈,都会在心里刻下印记。”

那时候他不懂,现在却懂了。有些印记,不管穿越多少时空,都不会消失。

“我们走吧。”苏晓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再不走,施工队要来了。”

走出仓库时,林砚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墙角的星图。阳光移动了位置,光斑落在地上,像个跳动的句号。

“对了,”苏晓突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个给你。”

林砚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枚黄铜齿轮,边缘刻着细小的星点。

“我爷爷修表时换下来的,”苏晓说,“他说这是‘时间的牙齿’,能咬住最重要的时刻。你带着它,说不定……能帮你找到回去的路。”

林砚握紧齿轮,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指尖传来,带着沉甸甸的温度。他把齿轮放进贴身的口袋,和MP3放在一起。

“谢谢。”

“不客气。”苏晓笑了笑,“对了,赵磊的那个疫情模型,你能不能帮他优化一下?我想拿给我爸看,让他知道拐点真的快到了。”

“好。”林砚点头。

两人并肩走在老巷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音像店的歌声,是孙燕姿的《遇见》,和林砚口袋里MP3播放的旋律重合在一起。

“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

林砚看着身边的苏晓,看着她被阳光照亮的侧脸,突然觉得,不管能不能回到2023年,这个春天都已经是最好的礼物。

他口袋里的MP3轻轻震动了一下,屏幕亮了,显示着一行字:“锚点稳固,生门已现——倒计时91天。”

这一次,林砚没有感到恐慌,反而觉得心里很踏实。因为他知道,在倒计时结束之前,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记住这个春天里的每一个齿轮,每一颗星星,每一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