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林砚早上醒来时,窗外的世界已经白了一片,梧桐枝桠上积着蓬松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他裹紧外套去上早课,路过医学院的教学楼时,看见苏晓正站在公告栏前,对着一张通知出神,肩膀上落了层薄薄的雪。
“在看什么?”林砚走过去,帮她拂掉肩上的雪。指尖触到她的毛衣,带着点冰凉的温度。
苏晓回过头,眼睛有点红:“系里组织去市一院实习,我被分到了急诊科,跟着我爸。”
“这不是好事吗?”林砚有点惊讶。
“可是……”苏晓咬了咬唇,“我怕做不好。急诊科太忙了,上次去看我爸,他一晚上接了十几个病人,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林砚想起2003年非典期间的市一院,想起那些穿着防护服的身影,突然明白她的紧张——那是对未知的忐忑,也是对责任的敬畏。
“我陪你去报到。”林砚说,“正好今天上午没课。”
苏晓的眼睛亮了亮,点了点头:“好。”
市一院的急诊科依旧忙碌,消毒水的味道比学校实验室浓得多,走廊里推着病床的护士匆匆走过,监护仪的“滴滴”声此起彼伏。苏父正在给一个病人量血压,看到他们进来,朝苏晓招了招手:“过来,我先带你熟悉下环境。”
林砚在走廊的长椅上坐下,看着苏晓跟着父亲走进病房,白大褂的衣角在门口闪了一下就消失了。他掏出手机——是父亲上周给他买的新款诺基亚,能发短信,还能玩贪吃蛇——给赵磊发了条消息:“‘星聊’的用户量怎么样了?”
赵磊很快回复:“已经有两百多个人用了!计算机系和医学院的同学传得最快,有人说想加个在线挂号的功能,你觉得可行吗?”
林砚笑了笑,回复:“可以试试,我下午去找你,咱们细化下需求。”
这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哭喊着冲进来:“医生!医生!孩子发烧抽搐了!”苏父和几个护士立刻围上去,推着抢救床往抢救室跑,苏晓跟在后面,手里紧紧攥着病历夹,指节泛白。
林砚像雕塑一般站起身,死死地盯着抢救室的门缓缓关上,红灯如恶魔的眼睛般骤然亮起。走廊里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只剩下女人那仿佛被扼住咽喉般压抑的哭声和监护仪发出的犹如恶鬼哀嚎的蜂鸣声。他的思绪突然被拉回到了 2023 年的那家医院,同样的场景如电影般在他眼前不断放映,只是那时的苏晓,已经能够如钢铁般坚毅地独当一面地站在抢救室里。
半个多小时后,抢救室的门开了。苏父走出来,摘下口罩,对女人说:“没事了,孩子烧退下来了。”苏晓跟在后面,额头上沁着汗,白大褂的袖口沾了点污渍,却挺直了背,像刚打完一场仗。
“怎么样?”林砚走过去,递给她一瓶水。
苏晓拧开瓶盖,大口喝了几口,才缓过神来:“手一直在抖,刚才递器械的时候,差点掉在地上。”
“但你做到了。”林砚凝视着她的眼眸,犹如深邃的星空,认真地说道,“你爸第一次上手术台,说不定比你还要紧张。”
苏晓被逗笑了,眼角的红如晚霞般未退,却多了几分释然:“我爸也是这么说的。他说,紧张就如同那燃烧的火焰,说明在乎,而在乎则如钢铁般坚固,不会马虎。”
中午,林砚在医院食堂请苏晓吃了份牛肉面。热气腾腾的汤面上飘着香菜,牛肉片切得薄薄的。苏晓吃得很慢,说刚才抢救时胃里一直发紧,现在才觉得饿。
“对了,”她突然想起什么,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整理了些急诊科的常见病例,你看能不能……”
“做成数据库?”林砚接过本子,上面记着“高烧惊厥”“急性腹痛”等病例,还有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和赵磊的‘星聊’结合,做个‘急救知识’板块,用户输入症状,就能跳出简单的处理建议。”
“真的可以吗?”苏晓眼睛一亮。
“当然,”林砚翻着本子,“你负责专业内容,我和赵磊负责技术实现,咱们也算……跨学科合作。”
苏晓的脸颊泛起微红,低头喝了口汤:“那我回去再补些内容,争取下周给你。”
下午,林砚去了计算机房。赵磊正对着屏幕敲代码,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星聊”界面已经有了雏形——蓝色的背景上,北斗七星的图标在闪烁,聊天框旁边多了个“+”号,里面藏着文件传输和新功能入口。
“看这个!”赵磊指着屏幕,“我加了个‘兴趣小组’板块,医学院的同学建了个‘健康科普’群,已经有五十多个人了。”
林砚把苏晓的本子递给赵磊:“苏晓整理的急诊科病例,我们加个‘急救知识’板块,用数据库关联起来。”
赵磊翻着本子,眼睛越睁越大:“这个好!上次我外婆在家晕倒,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早有这个功能……”他突然停下,挠了挠头,“我尽快做出来,争取下周上线。”
林砚在旁边的电脑坐下,打开编程软件,开始设计数据库的架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屏幕上,映出代码的影子,像一行行跳跃的音符。
傍晚,雪又下了起来。林砚和赵磊从计算机房出来时,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赵磊提议堆个雪人,说要堆成“星聊”的北斗七星图标,林砚笑着答应了。
两人在操场角落滚了三个雪球,摞在一起当身子,用树枝做手臂,捡了两个瓶盖当眼睛,还找了顶红色的毛线帽戴上。雪人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憨态可掬的可爱。
“等‘星聊’用户过千,我们再来堆个更大的!”赵磊拍着手上的雪,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
林砚看着雪人,突然想起苏晓。他掏出手机,给她发了条短信:“我们堆了个雪人,像北斗七星,有空来看看。”
没过几分钟,苏晓回复了:“刚下班,在去你们学校的路上,带了热奶茶。”
林砚和赵磊相视而笑,往校门口走去。远远地,看见苏晓裹着米色的围巾,抱着一个保温杯,站在雪地里朝他们挥手,白气从她嘴边冒出,像个会移动的暖炉。
“给你们。”苏晓把奶茶递给他们,杯子滚烫,“我爸让我带的,说程序员和医生都得多喝水。”
赵磊吸了一大口,咂咂嘴:“甜的!加了珍珠!”
林砚捧着奶茶,看着苏晓冻得发红的鼻尖,突然觉得,这个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雪落在她的睫毛上,像撒了层碎钻,而她眼里的光,比雪光还要亮。
“雪人在操场,”林砚说,“带你去看。”
三人踩着雪往操场走,脚印在雪地上连成一串。赵磊走在前面,哼着不成调的歌,苏晓和林砚走在后面,偶尔说句话,声音被雪花吸走,变得软软的。
雪人还站在那里,红色的帽子在白雪中格外显眼。苏晓掏出手机,给雪人拍了张照,又拉着林砚和赵磊站在雪人旁边,按下了自拍键。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林砚看见苏晓胸前的胸针——代码与听诊器在雪光中交辉,像个温暖的隐喻。
雪还在下,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肩膀上,慢慢融化成水,带着点冰凉的温度。但林砚觉得心里暖暖的,像揣着一杯热奶茶。他知道,这个冬天,会有很多故事在雪地里生长——关于代码,关于听诊器,关于三个年轻人在时光里,慢慢靠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