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正月十七的清晨,林砚被窗外的麻雀叫醒。拉开窗帘,阳光斜斜地照在窗台上,把那盆母亲养的绿萝叶子照得透亮,叶尖的露珠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桌上的日历被红笔圈住了今天——开学报到的日子。

“砚砚,早饭好了!”母亲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夹杂着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

林砚披衣下床,走到客厅时,看见父亲正坐在沙发上擦皮鞋,鞋油的气味混着油条的香气飘过来。母亲端着豆浆从厨房出来,看见他就笑:“快吃,凉了就不好喝了。”

餐桌上摆着油条、豆浆和水煮蛋,都是林砚爱吃的。母亲坐在他对面,一边剥鸡蛋一边说:“苏晓家刚才打电话,说她们也准备出发了,让在巷口集合一起走。”

“嗯。”林砚点头,咬了口油条,酥脆的口感在嘴里散开。他想起昨天收拾行李时,母亲悄悄往他背包里塞了袋核桃酥,说“给苏晓带的,她上次说爱吃”。

父亲把擦得锃亮的皮鞋放在门口,突然说:“到了学校好好学,别总惦记着玩。要是苏晓有啥需要帮忙的,你多照应着点。”

“知道了爸。”林砚忍不住笑,“我们是去学习,又不是去玩。”

“我跟你妈还不知道?”父亲挑眉,“上次去她家吃饭,你俩凑在书房半天不出来,以为我们没看见?”

母亲在旁边笑着打圆场:“孩子们有共同语言是好事,互相帮衬着进步。”

收拾好行李出门时,苏晓一家已经在巷口等着了。苏晓穿着那件米白色的新围巾,背着个双肩包,手里拎着个布袋,看见林砚就扬了扬手里的袋子:“我妈给你装了些腌菜,配粥吃正好。”

“我妈也给你带了核桃酥。”林砚把背包里的纸包递过去。

两家父母站在路边叮嘱着,说的无非是“按时吃饭”“注意保暖”之类的话,却迟迟不肯让他们走。直到公交车来了,才把行李往孩子们手里一塞,挥着手说“到了给家里打电话”。

公交车缓缓开动时,林砚回头看见父母还站在原地,母亲正用手背擦眼睛,父亲拍着她的肩膀说着什么。他心里突然有点发酸,又觉得暖暖的——原来被人牵挂的感觉,是这样踏实。

“我爸妈也是,”苏晓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轻声说,“刚才在楼上打包腌菜,我妈说怕你吃不惯食堂的菜,装了满满一罐子。”

林砚看着她被阳光照得发亮的侧脸,围巾边缘的星星图案随着公交车的晃动轻轻跳动。他想起元宵灯会上,她咬着糖兔子笑的样子,想起在她家书房里一起看修表工具的时刻,突然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漫长,又格外短暂。

公交车上很热闹,大多是返校的学生,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叽叽喳喳地说着假期的趣事。后排两个男生在讨论“星聊”的新功能,说“群聊的星星特效太酷了”,林砚和苏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

“赵磊说开学第一天要在宿舍搞个‘星聊’升级发布会,”苏晓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我把慢性病管理的资料整理好了,你看看能不能加进这次的更新里。”

林砚接过笔记本,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字迹,从高血压的饮食注意事项到糖尿病的运动指南,条理清晰,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最后一页夹着张纸条,是苏晓父亲的字迹:“用药提醒功能建议分时段推送,老年人记性差,多提醒几次好。”

“写得很全。”林砚翻着笔记本,“下午我去找赵磊,把这些都加进去。”

“对了,”苏晓突然想起什么,“我爷爷的‘同心钟’图纸,我找我爸扫描成电子版了,存在U盘里,你要不要看看?说不定能给‘星聊’的启动动画找点灵感。”

“好啊。”林砚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构思——让两个齿轮慢慢咬合,转动时带出漫天星光,最后组成“星聊”的北斗七星图标。

到学校时,校门口已经挤满了学生和家长。学长学姐举着“欢迎新同学”的牌子,宿舍楼下堆着各种行李,空气中弥漫着洗衣粉和新书的味道,是独属于开学的气息。

林砚帮苏晓把行李搬到女生宿舍楼下,看着她跟着宿管阿姨走进楼道,突然想起寒假前她送自己饺子的样子。不过一个月,却好像过了很久。

“下午三点,计算机协会活动室见。”苏晓回头朝他挥手,围巾在风里飘成一道温柔的弧线。

“嗯。”林砚点头,转身往自己的宿舍走。

宿舍里,赵磊正趴在桌子上调试电脑,看见林砚进来,立刻跳起来:“你可来了!快看看我做的群聊特效,比上次的星星还炫!”

屏幕上,三个头像围成一圈,发送消息时会炸开彩色的烟花,背景是缓缓转动的星图。“我加了星座运势模块,”赵磊指着界面角落,“苏晓说女生可能会喜欢这个。”

林砚笑着点头,把苏晓的笔记本递给他:“慢性病资料整理好了,还有她爸的建议,咱们把用药提醒功能优化下。”

赵磊翻着笔记本,眼睛越睁越大:“苏叔叔太专业了!这个分时段推送的 idea 绝了,我现在就改代码!”

下午三点,苏晓准时出现在计算机协会活动室。赵磊正对着屏幕敲代码,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星聊”界面已经有了新变化——“健康管理”板块的图标变成了交叉的听诊器和齿轮,点击进去,慢性病资料按系统分类得清清楚楚,用药提醒的时间设置里多了“晨间”“午间”“睡前”三个选项。

“怎么样?”赵磊得意地扬了扬下巴,“加了苏叔叔说的重复提醒功能,还能设置亲友提醒,比如子女可以收到父母的用药通知。”

苏晓看着屏幕,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比我想象的还完善!我回去就把这个推荐给我爸,让他在科室里推广试试。”

三个人凑在电脑前讨论着后续的更新计划,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键盘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赵磊说着要加“在线问诊预约”功能,苏晓补充着需要对接医院系统,林砚则在旁边画着架构图,偶尔抬头,目光会和苏晓撞在一起,又慌忙移开,像两颗悄悄靠近的星。

傍晚时,赵磊突然一拍桌子:“对了!我爸说等这版更新上线,就帮我们申请校园创业扶持基金,说不定能在学校里搞个工作室!”

“真的?”苏晓惊讶地睁大眼睛。

“那还有假!”赵磊指着屏幕上的用户数据,“现在注册用户已经快一千了,医学院和计算机系的老师都在夸咱们这个项目有意义。”

林砚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想起寒假里父母的笑脸,想起苏晓爷爷的旧图纸,想起元宵灯会上的灯笼和糖画。原来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编织成了一张名为“生活”的网,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离开活动室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操场上有学生在打篮球,食堂的方向飘来饭菜香,图书馆的灯已经亮了起来。

“去吃饭吗?”林砚问苏晓。

“好啊。”苏晓点头,和他并肩往食堂走。

路上,苏晓从背包里掏出个小盒子:“给你,我爷爷的‘同心钟’图纸电子版,存在U盘里了。”她顿了顿,声音有点轻,“我爸说,要是你们能做出虚拟的‘星辰钟’,他想放在医院的康复区,说病人看着转动的齿轮,可能会觉得日子有盼头。”

林砚接过U盘,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心里却暖烘烘的。他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苏晓:“我们一定能做出来,不仅放在康复区,还要放进‘星聊’里,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苏晓的脸颊泛起微红,轻轻“嗯”了一声,围巾边缘的星星图案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食堂里很热闹,学生们端着餐盘寻找座位,电视里在放晚间新闻,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林砚和苏晓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各自端着餐盘,聊着开学的课程,说着“星聊”的未来,偶尔有一搭没一搭地笑着。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撒在地上的星星。林砚看着苏晓低头吃饭的样子,突然觉得,年味虽然渐渐淡了,但那些藏在年里的温暖和期待,已经变成了新的动力,推着他们往前走。

他知道,新的学期开始了,有代码要写,有病例要整理,有“同心钟”要完成,还有……要和身边的人一起,把日子过得像元宵灯会的灯笼一样,亮亮堂堂,热热闹闹。

吃完饭走出食堂时,晚风带着点春天的暖意。苏晓抬头看着天空,指着最亮的那颗星说:“你看,启明星出来了。”

林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颗星在暮色中格外明亮,像在为新的旅程指引方向。他笑了笑,和她一起往宿舍走。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交叠在一起,像齿轮轻轻咬合的瞬间。

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