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帝王一言,重于九鼎。

当明德帝那句“朕准了”落地之时,王太医等人面如死灰,瘫软在地,却再不敢多言半句。君威如狱,他们很清楚,此刻再行劝谏,不仅无用,反而会引火烧身。

而顾清络,则在叩首领旨之后,立刻站起了身。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得了皇命的得意,更没有被“满门抄斩”威胁的恐惧,只有一种即将投入战斗的、令人心悸的冷静与专注。

“启禀皇上,”她环视四周,开始有条不紊地下达指令,“臣女需要一间光线最好、最通风的偏殿,将殿内所有非必需之物全部搬空,只留一张坚实的木床。然后,请命人将殿内的墙壁、地面、门窗,用烈酒反复擦拭三遍以上。”

明德帝微微颔首,对李泉道:“照她说的办。”

李泉不敢怠慢,立刻躬身领命,点了几名机灵的太监,匆匆出去安排。

“臣女还需要大量的干净棉布和丝线,需用大锅,在沸水中持续蒸煮一个时辰以上,方可取出备用。”

“此外,请备下最烈的烧刀子百斤,数盆炭火,以及剪刀、烛台、铜盆等物若干。”

“请太医院提供库中所有品相最好的止血、生肌、续命的人参、灵芝等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顾清络的目光,落在了那群失魂落魄的太医身上,“臣女需要两名眼明手快的太医,和四名胆大心细的宫女,作为我的助手。此事干系重大,稍有差池便性命攸关,若有不愿者,臣女绝不强求。”

她的要求,一条条清晰明了,虽然有些做法令人费解——比如为何要用烈酒擦拭房间,又为何要将布和线放在沸水里煮——但此刻,在皇命之下,无人敢于质疑。

明德帝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异色。他见过无数运筹帷幄的将军,也见过临危不乱的臣子,但从未见过一个女子,还是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子,在面对这等泼天大事时,能有如此清晰的条理和强大的气场。她不像是在准备一场诊病,更像是在部署一场……战争。

“王爱卿,”明德帝的目光转向王太医,语气平淡却不容拒绝,“你医术精湛,经验老道,便由你,带着太医院的刘太医,协助顾大小姐吧。”

王太医闻言,身体猛地一颤,脸上血色尽褪。他万万没想到,皇上竟会点他的名!让他去协助一个他眼中的“妖女”,去进行一场他认为必败无疑的“屠夫之行”?这不啻于是将他也绑在了顾清络这条随时可能沉没的破船上!

“皇上……臣……”他想拒绝,但在接触到明德帝那冰冷的眼神时,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他知道,这是皇上对他们方才百般阻挠的敲打,也是一种制衡。

最终,他只能屈辱地叩首:“臣……遵旨。”

另一个被点到名的刘太医,更是吓得几乎晕厥过去,但皇命难违,也只能颤抖着应下。

至于宫女,在李泉的亲自挑选下,很快便选出了四名看起来最为沉稳干练的大宫女。

一个时辰后,慈宁宫东侧的暖阁,已经被彻底改造。

殿内空旷无比,只剩下一张铺着数层洁白棉布的木床。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精味道,数十支手臂粗的牛油巨烛,将整个房间照得亮如白昼。一盆盆烧得通红的炭火,让殿内的温度都升高了不少。

顾清络换上了一身利落的窄袖劲装,用一根简单的布带将长发高高束起,露出了光洁的额头。她命人将所有准备好的器械、布巾、药瓶,都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一张长案上,自己则站在一盆加了烈酒的温水前,用一块特制的胰子,反复清洗着自己的双手,从指尖到手肘,每一寸皮肤都不放过。

王太医和刘太医,以及那四名宫女,也被要求做了同样的处理,一个个脸上都带着茫然和抗拒。

“待会儿,太后娘娘被抬进来之后,所有人,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发出任何声音,不准有任何多余的动作。”顾清络的声音冷得像冰,“王太医,刘太医,你们的任务,是时刻关注太后的脉搏与呼吸,一旦出现异常,立刻告诉我。”

“那四位姑姑,”她看向宫女,“你们的任务,是传递器械,擦拭血迹。我指向什么,你们就递什么,我让你们擦哪里,你们就擦哪里。都听明白了吗?”

众人心中虽然忐忑,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点头。

一切准备就绪。

在明德帝的亲自注视下,昏睡的太后,被小心翼翼地抬进了这间被顾清络称为“净室”的偏殿,安置在了那张木床之上。

明德帝站在门口,隔着一道珠帘,神情凝重地望着里面。他没有进去,因为顾清络说过,进去的人越少越好,以免带入“浊气”。

殿门,被缓缓关上。

室内,只剩下烛火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声,和众人紧张压抑的呼吸声。

顾清络走到床边,最后一次检查太后的生命体征。然后,她从药箱中取出了一个小瓷瓶,倒出一粒黑色的药丸,捏开太后的嘴,用温水送服了下去。

这是她特制的加强版“麻沸散”,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病人进入深度昏迷,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做完这一切,她又取出一个皮囊,里面装着一根细长的空心竹管,连接着一块用多层细棉布浸透了麻沸散药液的布块。她将布块轻轻覆在太后的口鼻之上,对绿竹道:“按我教你的,稳住它。”

这,便是一个简易的吸入式麻醉装置。

等待药效发作的片刻,顾清络从长案上拿起一排长短不一的银针。

王太医和刘太医见状,精神稍稍一振。他们以为,顾清络终究还是要用针灸之术,或许所谓的“剖腹”,只是危言耸听的恫吓之言。

然而,顾清络接下来的举动,却再次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只见她捻起一根三寸长的银针,看准太后腹部的几个大穴——气海、关元、中脘,手法快如闪电,精准刺入。但这并非结束,她随即又在伤口预定区域的周围,刺入了十几根长短不一的银针,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包围圈。

“这是……这是什么针法?”刘太医忍不住低声惊呼。他行医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布针之法。

顾清络没有理会他,只是伸出手指,在其中一根银针的针尾轻轻一弹。

“嗡——”

一声轻微的蜂鸣声响起,那根银针竟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频率,高速震颤起来。紧接着,仿佛产生了连锁反应,周围所有的银针,都随之发出了嗡鸣之声,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共振磁场。

王太医瞳孔骤缩,失声道:“以气御针!你……你竟然能以气御针!”

传说中,只有那些将内功与医术修炼到极致的武林神医,才能做到这一步。通过真气激发银针,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化气血,封闭穴位,达到寻常针灸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效果!

顾清络当然不会什么内功。她用的,是前世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通过对第一根母针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精准弹拨,引动其他子针产生共鸣。这种共振,可以极大地刺激穴位周边的神经末梢,起到局部深度麻醉和减少出血的神奇效果。

这,就是她将中医针灸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创造出的“共振针灸麻醉法”。

在王太医和刘太医震惊得无以复加的目光中,顾清络取过一个托盘,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把在烈酒和火焰中反复消毒过的、闪着森然寒光的柳叶刀。

她拿起最薄的一把,走到床边,深吸了一口气。

她的目光,落在了太后右上腹那片被银针包围的区域。那里,是胆囊的所在。

成败,在此一举。

她的手,稳如磐石,没有一丝一毫的颤抖。

刀锋,在烛火的映照下,划过一道冰冷的弧线。

“嗤——”

一声轻微的、皮肤被划开的声音响起。

一道整齐的、约三寸长的切口,出现在了太后的腹部。

鲜血,瞬间涌了出来。

“啊!”

两名胆小的宫女忍不住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随即死死地捂住了自己的嘴。绿竹的脸也白得像纸,但她牢牢记着小姐的吩咐,紧紧地稳住手中的麻醉皮囊,不敢有丝毫松懈。

王太医和刘太医更是吓得魂飞魄散,双腿一软,几乎要瘫倒在地。

真的……真的切开了!

“棉布!止血钳!”

顾清络的厉喝声,如同一道惊雷,将众人从惊骇中震醒。

一名宫女颤抖着手递上棉布,顾清络接过,精准地按压在出血点上,同时另一只手已经接过了止血钳,熟练地夹住了几根正在出血的小血管。

她的动作快、准、狠,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仿佛在她眼前的,不是当朝太后金贵的凤体,而是一具再寻常不过的、等待修复的躯壳。

那份极致的冷静与专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气场,竟让周围的恐慌与混乱,奇迹般地平息了下来。

王太医呆呆地看着,他发现,从顾清络下刀的那一刻起,她的眼神就变了。变得专注、锐利,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眼前这方寸之地。那已经不是一个医者的眼神,而是一个……最顶尖的工匠,在雕琢一件最精密的艺术品。

血很快被止住。

顾清络放下棉布,拿起另一把稍大的刀,沿着切口,开始逐层分离皮肤、脂肪、肌肉……

她的解剖学知识在此刻发挥到了极致,每一刀下去,都精准地避开了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很快,黄色的脂肪层被分开了,露出了下面淡红色的腹膜。

“镊子。”

顾清络接过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腹膜,用手术刀划开一个小口。

“嘶——”

随着腹膜被切开,一股淡黄色的、带着些许腥臭味的液体,从中渗了出来。

“是腹水!果然有腹水!”顾清络心中一凛,这印证了她关于腹腔内存在严重感染的判断。

她立刻命人取来铜盆,用一根细管,将腹水缓缓引流出来。

当腹腔被打开,内里的脏器,终于暴露在了众人眼前。

王太医等人鼓起勇气凑上前看了一眼,瞬间胃里翻江倒海,险些当场呕吐出来。那红红白白的景象,对他们这些悬壶济世的大夫来说,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

顾清络却对此视若无睹。她的目光,飞快地在肠、胃之间扫过,很快,便找到了那个隐藏在肝脏下方,呈现出暗紫色、肿胀得如同一个拳头大小的器官。

胆囊!

正常的胆囊,应该是青绿色的,而眼前这个,显然已经因为严重的炎症和堵塞,濒临坏死。

她小心翼翼地用探针拨开周围的组织,在那肿胀的胆囊颈部,她清晰地触摸到了一个坚硬的、不规则的异物。

找到了!就是它!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