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沈知言和林晚接过盒子,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工具的重量,更是传承的责任。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希望。

半年后,林晚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她放弃了国外一家博物馆的邀请,选择留在苏州,和沈知言一起经营 “云栖缂丝”。他们还在店里开设了缂丝体验课,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学习。每到周末,店里都挤满了前来体验的人,大家拿着小小的梭子,在沈知言和林晚的指导下,尝试着编织简单的图案,脸上满是好奇与喜悦。

有一次体验课上,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问沈知言:“沈老师,学缂丝是不是很难啊?我怕我学不会。”

沈知言耐心地回答:“刚开始学肯定会遇到困难,就像你刚开始学写字一样,需要慢慢练习。只要你有兴趣,愿意坚持,就一定能学会。你看,林老师之前也不是专门学缂丝的,现在也能帮着设计图案、调配色线了。”

小姑娘看了看林晚,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梭子,点了点头:“那我一定要好好学,以后也想织出这么漂亮的作品。”

林晚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加油,我们相信你。”

体验课结束后,小姑娘的妈妈找到沈知言和林晚,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我家孩子以前对这些传统手艺没什么兴趣,今天体验完,回家一路上都在说缂丝真有意思,还说以后每周都想来。”

沈知言和林晚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欢缂丝技艺,这门古老的手艺正在慢慢焕发新的生机。

有一天,林晚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邮件,是她的导师发来的。导师说,大英博物馆正在筹备一场中国非遗技艺展,希望能邀请他们的缂丝作品参展。林晚和沈知言都非常激动,他们精心挑选了几件作品,其中包括那幅耗费了大量心血的缂丝《向日葵》。

为了确保作品能顺利参展,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一件作品的细节,还特意为每件作品撰写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制作工艺、所用材料、设计理念等。在打包作品时,林晚小心翼翼地用软布将作品包裹好,再放入特制的木箱中,生怕运输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

沈知言看着林晚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晚晚,辛苦你了。”

林晚抬起头,对他笑了笑:“能让我们的缂丝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非遗技艺,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作品寄出后,两人每天都在期待着消息。直到收到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来的邮件,说作品已经安全收到,并且展览筹备进展顺利,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展览当天,沈知言和林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