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圳的秋天来得漫不经心,十一月的石岩工业区依然闷热得像个蒸笼。
李超从河南老家来到这个南方城市刚满三个月,依然不适应这里潮湿得能拧出水的空气和辛辣得让人舌头发麻的饮食。
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得让人麻木,每晚下班后,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厂区后面的小山坡上,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区发呆,那里闪烁着与他无关的繁华。
那是个周五的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打翻的橘子汽水。李超照常来到小山坡,却发现常坐的位置被人占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背对着他,肩膀轻轻颤抖,哭泣声细碎得像被风吹散的花瓣。他犹豫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工装裤的破洞,最后还是走了过去。
“喂,你没事吧?”他笨拙地用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声音轻得像是怕惊扰了傍晚的宁静。
女孩吓了一跳,慌忙擦掉眼泪转过头来。李超第一次看到冯爽的脸——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鼻头因为哭泣而微微发红,嘴角却倔强地抿着,像个受了委屈又不肯认输的孩子。
“没事。”她简短地回答,带着软糯的湖北口音,声音里还带着哭腔。
李超在她旁边坐下,保持着一米左右的距离。“想家了吧?”他问,自己刚来时也常常躲在这里想家,那时的孤独感此刻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缩影。
冯爽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眼泪又不争气地涌了出来。“我妈病了,家里没钱寄过来,我还要往家里寄钱。”她哽咽着说,“有时候觉得好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李超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纸巾递过去,纸巾有些皱巴巴的,但很干净。“我懂,”他轻声说,“我刚来时也是这样。不过你看,远处的灯光多亮啊,每一盏灯下面,可能都有像我们一样的人,在努力地活着。”
就这样,两个异乡人聊了好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厂房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像散落在地上的星星。他们聊起了家乡的风物,聊起了厂里的趣事,偶尔还有轻轻的笑声飘散在晚风中。
“我去过河南一次,”分别时,冯爽忽然说,脸上的泪痕已经干了,“我表哥娶了个河南姑娘,我去参加婚礼。你们那里的烩面很好吃。”
李超笑起来,眼角泛起细纹:“那当然,我们河南烩面是一绝。你是湖北哪的?”
“襄阳。”冯爽说,眼睛亮了一下,“你知道襄阳吗?”
“知道!诸葛亮待过的地方!”李超有些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历史知识,手指不自觉地比划着,“《三国演义》里写过,我去书店蹭书看时读到的。”
冯爽终于笑了,嘴角扬起一个温柔的弧度:“算你有点文化。”她的笑声清脆,像是夜风中的铃铛。
这是他们在深圳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里,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人的温暖。夜幕完全降临,星星点点地缀在天幕上,仿佛也在为这场相遇而闪烁。
二、
第二天在食堂,李超一眼就看到了冯爽。她正一个人坐在角落吃饭,餐盘里只有一荤一素,米饭堆得小小的。李超打了饭走过去,餐盘里的红烧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