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没有立刻用真身去反驳,那只会给她增加热度和话题。

我继续用匿名ID“旁观者清”在这些平台出击。

在“焦虑一年级妈”的视频下,“旁观者清”

评论:“博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单方面说辞是否客观?孩子感觉被忽略,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性格内向、表达方式等,直接归咎于老师‘不喜欢’或‘背景论’,

是否过于武断?建议先和老师坦诚沟通,了解情况再做判断。”

在论坛帖子里,“旁观者清”则发言:“楼主一直在强调‘背景’、‘无权无势’,

却始终没有拿出任何实际证据证明老师存在不公行为。

这种刻意引导对立的言论,除了煽动焦虑和仇恨,

对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吗?对孩子真的是好的示范吗?”

我的发言理性而克制,混在一众被煽动的评论中,

显得格格不入,却也吸引了一部分理性网友的赞同。

“这个旁观者清说得有道理。”

“确实应该先沟通,而不是直接上网哭诉。”

“博主有点卖惨嫌疑了……”

林秋楠显然注意到了这个屡屡坏她好事的“旁观者清”,她的小号开始围攻我的匿名ID。

“皓月当空”回复“旁观者清”:“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知道沟通有多难吗?

普通家长的声音老师根本听不见!” “为孩子呐喊”:“你就是既得利益者吧?跑来洗地了!”

我看着这些气急败坏的回复,微微一笑。

要的就是你的反应,林秋楠。

你越激动,越口不择言,就越显得“旁观者清”理性客观,而你自己则漏洞百出。

同时,我做了另一手准备。

我联系了一位相熟的法律顾问朋友,咨询了关于网络诽谤和侵犯名誉权的相关事宜,

并将林秋楠所有账号的发言记录、联动证据一一保存、公证。

然后,我以家长的身份,给学校的公开邮箱发送了一封邮件,措辞礼貌而担忧。

邮件里,我陈述了近期注意到有匿名账号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我校一年级某班班干部评选的不实信息,

虽未直接点名学校和班级,但已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学校声誉和老师形象。

我表示相信学校的公正,并希望校方能关注此事,

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以免事态扩大。

这封邮件,是为了在校方那里埋下一个种子,

让他们提前意识到有人在恶意中伤,而非事后被动应对。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椅背上,深吸一口气。

林秋楠,你点燃的这把火,目前还只是小火苗。

但很快,我就会让你知道,玩火者,必自焚。

你渴望的关注和流量,我会加倍送给你。

只是不知道,到时候,你是否还承受得起。

10

林秋楠在网络上的卖惨表演,经过一两天的发酵,

确实吸引了一些眼球,获得了一些同样焦虑的家长和“厌师”情绪网民的共鸣。

但由于缺乏确凿的“黑幕”证据,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