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陆承宇立刻拿出演技笔记,翻到关于“修表匠”的分析。前世,他虽然没接到这个角色,但一直很关注《巷灯》,知道这个修表匠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藏着对逝去女儿的思念与愧疚,全程只有10句台词,全靠眼神和肢体动作展现情绪,是个“考验演技”的角色。而林浩宇抢走的“阳光学长”,最后因为他演技生硬,被观众吐槽“油腻”,不仅没出圈,还掉了不少路人缘。
第二天,陆承宇带着演技笔记,亲自去见了陈导。他没有过多推销自己,只是当场表演了一段“修表时突然想起女儿”的片段——他坐在桌子前,专注地擦拭着手表零件,动作轻柔而熟练,突然,他的手顿住了,眼神渐渐失焦,嘴角微微下垂,一滴眼泪无声地滑落,砸在零件上,泛起细小的水花。整个过程,他没有说一句话,却把“隐忍的悲伤”演得淋漓尽致。
陈导看完,沉默了许久,然后站起身,拍了拍陆承宇的肩膀:“这个角色,是你的了。”陆承宇知道,他不仅抓住了一个被忽视的机会,更给了林浩宇一记无声的反击——靠算计抢来的资源,终究抵不过实打实的演技。
第9章 出圈:小众角色的爆发力(
《巷灯》的拍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投资少,剧组条件简陋,拍摄地点选在一条老旧的深巷里,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修表匠的角色要求演员“沉默”,大部分时间都要靠眼神和肢体动作传递情绪,这对陆承宇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陆承宇提前半个月去钟表店学习修表,从最基础的擦拭零件、组装手表开始,练到手指磨出薄茧,终于能熟练地完成修表的整套动作。拍摄时,他每天都穿着厚重的旧棉袄(修表匠的戏服),即使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也坚持不脱,只为找到“角色的厚重感”。有一场戏,需要他在深巷的路灯下,看着女儿的照片流泪,他为了找到“克制的悲伤”,反复拍摄了二十多遍,直到眼泪流不出来,眼睛红肿,才终于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电影上映后,正如预期的那样,票房并不高,排片量也少得可怜。林浩宇得知后,在剧组里故意嘲讽:“有些人就是好高骛远,放着好好的阳光学长不演,非要去拍什么没人看的文艺片,现在好了,连票房零头都没有。”周围的工作人员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也带着一丝“可惜”。
然而,上映一周后,情况却发生了逆转。不少影评人在看完《巷灯》后,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赞——“陆承宇演活了沉默的修表匠,一个眼神就让人破防”“没有一句台词,却把‘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是今年最被低估的演技”。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影评吸引,走进影院,电影的口碑开始发酵,排片量也随之增加。
有网友剪辑了陆承宇在电影里的“名场面”——他坐在修表台前,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他专注地修着表,突然,看到桌上女儿留下的小玩具,眼神瞬间变得温柔,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却又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落寞。这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陆承宇眼神会说话# #深巷灯修表匠# 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陆承宇第一次“出圈”,收获了大批“演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