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游客,陈风亲自设计旅游路线。他带着几个年轻人清理山间小道,在风景好的地方搭建观景台。他还教会村民们做农家菜,把普通的食材做出特色。村里的大婶们起初觉得城里人不会喜欢这些粗茶淡饭,没想到第一批游客吃得赞不绝口。
随着游客增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里的接待能力有限,住宿条件简陋。陈风说服几户人家把闲置的房间改造成民宿,他出钱购买了干净的床品和卫浴设施。为了保持乡土特色,所有装修都采用当地材料,连窗帘都是村民自己织的土布。
渐渐地,落石村的名气传开了。媒体开始报道这个"逆袭的山村",称其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政府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变化,拨款修建了更宽敞的公路,还派来了医疗队和教师。
一年后的春节,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惊讶地发现,村里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曾经破败的小学重新开课,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停着几辆外地游客的小汽车。
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陈风一直住在最初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他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村庄建设中,自己只拿最基本的生活费。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只是笑笑说:"看到大家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值得。"
如今,落石村已经成了周边地区争相学习的榜样。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山货和旅游收入由全体村民共享。老人们有了养老金,孩子们能就近上学。每到节假日,村里热闹非凡,民宿一房难求。
陈风依然每天忙碌着,不过现在他身边总是跟着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返乡创业的村民子女。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陈风知道,落石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小山村,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三年后的金秋时节,落石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季。漫山遍野的果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新建的游客中心前停满了旅游大巴。村口那块斑驳的老石碑旁,立起了一块崭新的木牌,上面刻着"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几个大字。
这天清晨,陈风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沿着新修的环村步道慢跑。路过村东头时,他看到七十多岁的王奶奶正在自家院子里摘柿子。老人精神矍铄,动作利落,完全看不出曾经病弱的模样。
"小陈啊,快来尝尝今年的柿子!"王奶奶热情地招呼道。陈风接过一个橙红色的柿子咬了一口,甜蜜的汁水立刻溢满口腔。"真甜!比去年还好吃。"王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是,今年用了你教的新法子,果子又大又甜。"
跑完步回到村委会,陈风发现门口站着几个陌生人。为首的中年男子自我介绍是邻县的扶贫干部,带着村干部来取经。"陈主任,我们听说落石村的'合作社+农户'模式特别成功,想请您给我们讲讲经验。"
这样的场景如今几乎每周都会上演。陈风耐心地带他们参观村里的加工厂、民宿和电商中心,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运作方式。临走时,那位扶贫干部感慨地说:"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你们就摸索出这么成熟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