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高炉的成功出铁,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喘息。那炽热的铁水,仿佛浇铸在了沈哲本就沉重的枷锁上,将其变得更加牢固而灼热。

萧彻那句“产出多少,得到多少”的警告,如同悬顶之剑。南山工坊必须持续运转,且必须不断证明其价值。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高炉产出的生铁水量巨大,但质量极不稳定。碳含量波动剧烈,硫、磷等杂质也因矿石来源和焦炭品质问题而时有超标。直接冷却后的生铁,有的过于脆硬,有的则过于绵软,远达不到“精钢”的标准,甚至不如之前炒钢法得到的初级产品。

【新任务发布:质控。】

【任务描述:稳定高炉产出铁水质量,确保碳含量波动范围控制在1.5%-2.0%之间,杂质总量低于0.1%。】

【任务奖励:系统能量*300,【材料微观分析】(入门)权限。】

【任务失败惩罚:诱发高炉炉体结构性崩坏。】

系统的任务永远精准而恶毒,直指当前最大的痛点,失败的惩罚更是直接威胁到工坊的存续。

沈哲再次被逼到墙角。他必须解决质量问题,而且必须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方式。

他首先尝试的是最“本土”的方法——经验调整。

“校尉大人,此次铁水发白,流动性差,应是焦炭过多,炉温过高所致,下次投料需减少焦炭比例…”

“此炉铁水暗红粘稠,杂质上浮不佳,恐是石灰石(助熔剂)添加不足,或鼓风力度不够…”

他凭借对高炉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C + O₂ = CO₂,SiO₂ + CaO = CaSiO₃ 等),指导工匠们通过观察铁水颜色、流动性、炉渣形态来反推炉内情况,调整投料配比和鼓风强度。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且低效,如同盲人摸象。每一次开炉都像是一次赌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和运气。质量有所改善,但远未达到系统要求的稳定标准。

进度缓慢,时间却在无情流逝。

萧彻虽然没有亲自前来,但墨羽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他不再只是沉默地记录,偶尔会带来一些“建议”。

“主公闻,西山矿场新出一批赤褐色铁石,含铁颇高,或可一试。”

“主营匠作坊有老匠提及,古法铸剑,需反复折叠锻打百次以上,方可去芜存菁…”

这些“建议”,看似提供帮助,实则是无声的催促和施压。萧彻在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沈哲:我关注着进度,并且我知道,你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沈哲感到巨大的压力。经验调整法眼看就要触及天花板。

就在这时,一场意外提供了转机。

一批新运来的矿石中,意外混入了一种灰白色的松软石块。一名年轻工匠未仔细分拣,将其投入炉中。那一炉的铁水竟出乎意料地流动性极佳,冷却后的生铁断口晶粒也细腻了不少。

沈哲得知后,心中猛地一动!他仔细检查那种灰白石头,一个名词瞬间蹦入脑海:萤石(CaF₂)!这是现代冶金中常用的助熔剂,能有效降低炉渣熔点,促进杂质分离!

他强压激动,故作平静地对校尉道:“此石似有奇效,或可…或可少量添加,助铁水纯净?”他再次将超越时代的认知,包装成一次偶然的发现。

校尉将信将疑,但鉴于沈哲之前的成绩,还是允许他进行小规模试验。

结果令人惊喜!添加了少量萤石的炉次,铁水质量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质控任务进度:35%。】

然而,萤石矿来源稀少且不稳定,无法作为常规手段。根本问题仍未解决。

沈哲意识到,必须引入更系统的方法。他需要数据支撑。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请求校尉,允许他记录每一次开炉的详细数据:矿石种类及重量、焦炭比例、鼓风时间与强度、石灰石添加量、萤石添加量(如有)、铁水表现、最终铸锭的硬度和韧性简易测试(如对砍实验结果)。

他设计了一套简陋的表格,用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进行记录。这套记录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异物”。

校尉看着那写满“鬼画符”的纸张,眉头紧锁,但还是将其作为“重要情报”一并呈报上去。

这一次,萧彻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快。

次日,墨羽亲自送来了一本厚厚的、页面发黄的旧账簿和一支略显破旧的毛笔。

“主公言,既需记录,便用此物。”墨羽的声音毫无波澜,“营中纸墨紧缺,此账簿堪可一用。”

沈哲接过账簿,翻开一看,心顿时沉了下去。这是一本极其陈旧的总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过去的账目,只在纸张边缘和缝隙间有些许空白。而那支毛笔,显然也是难以书写精细小字的。

萧彻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他允许你记录,但不允许你使用那套高效、整洁、神秘的“符号系统”。他要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拖慢你的效率,增加你的工作量,同时确保所有记录都在他所能理解的范畴之内。

这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压制。他在提醒沈哲,谁才是掌控者,允许的“创新”边界在哪里。

沈哲感到一阵屈辱和无力,但只能接受。他开始用笨重的毛笔,在账簿的缝隙间,用尽可能工整的汉字记录那些繁琐的数据。效率大打折扣,工作量倍增。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笨拙的、耗时的记录过程,强迫沈哲更深入地思考每一个数据背后的联系。他无法进行快速的统计分析,只能依靠最基础的归纳法,在脑海中慢慢构建模型。

几天后,在一次对着账簿苦思冥想时,他无意间将不同批次的矿石含铁量(根据颜色和密度粗略估计)与最终铁水质量进行对比,突然发现了一个模糊的正相关趋势!

这个发现让他精神一振!他立刻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比对,逐渐总结出几条虽粗糙却有效的经验规律:颜色深黑、密度高的矿石通常含铁量高;某种特定颜色的炉渣往往对应较高的硫含量…

他将这些规律用最浅显的语言告知工匠,指导他们进行更精细的矿石分拣和预处理。

质量控制的精度,竟然因此又提升了一小步。

【质控任务进度:60%。】

当墨羽将沈哲如何在陈旧账簿上艰难记录、并最终总结出“观色辨矿”之法的情况汇报给萧彻时,萧彻正在擦拭一柄新送来的、用南山工坊最新一批优质钢打造的佩剑。

他听着汇报,动作未停,唇角却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倒是懂得因地制宜。”他淡淡评价了一句,“看来,逆境反而更能逼出他的急智。”

他放下佩剑,手指拂过冰冷锋利的刃口。

“告诉他,西山矿脉已加派人手开采,会优先供应品相上乘之矿。让他专心攻克杂质剔除之法。”萧彻下令,“本王要的,是能批量锻造甲胄的韧钢,而非仅供刀剑的硬钢。”

要求再次提高!从追求硬度到要求韧性与硬度的结合,以适应更广泛军事用途!

墨羽领命而去。

萧彻独自站在案前,目光再次落在那本来自南山工坊的、写满密密麻麻汉字的陈旧账簿副本上(他自然命人抄录了一份)。

看着那笨拙却异常详实的记录,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那种独特的、追求规律和数据的思维方式,萧彻眼中的探究欲愈发浓烈。

沈哲的价值,远不止于几炉好钢。他所展现出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才是真正无价的瑰宝。

“系统…数据…规律…”萧彻无声地咀嚼着这些从沈哲偶尔失言或行为中捕捉到的碎片化词汇,目光幽深如潭。

猎物还在挣扎,但已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它非凡的潜力。

而猎人,有的是耐心。

南山工坊内,沈哲看着新送来的、品质明显提升的西山矿石,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了墨羽传达的新要求。

韧钢…批量锻造甲胄…

他望着那本写满字的陈旧账簿,和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感到刚刚减轻一丝的压力,又以更大的势头回来了。

质与量的博弈,远未结束。而萧彻的目光,已然穿透了钢铁本身,看到了更深处。

【第17章 完】

紧扣大纲的点:

技术深化与困境: 承接高炉成功,引入质量控制这一更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展现主角在有限条件下的艰难探索。

萧彻的操控艺术: 通过“建议”、提供“原始记录工具”等方式,萧彻持续施加压力并划定界限,展现其高超的驭下手段和掌控欲,将主角的“合作”牢牢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主角的应变与成长: 主角在压力下灵活应变,利用意外发现(萤石)、建立原始数据系统( despite 被限制),体现其工程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韧性。

关系微妙变化: 萧彻对主角的认知从“产出工具”开始向“方法论宝藏”转变,兴趣和期待值提升,为后续更深入的“合作”与冲突铺垫。

系统持续施压: 新任务及惩罚持续驱动情节,保持紧张感。

核心冲突延续: 主角与系统(任务压力)、与萧彻(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继续深化。

为后续铺垫: “韧钢”、“甲胄”的要求为后续技术突破(如热处理工艺)和军事应用埋下伏笔。萧彻对“方法论”的兴趣暗示后续可能涉及更广泛领域的“合作”与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