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个资深钓鱼佬,江湖人称“王浮漂”。
这个绰号有两层含义:一是夸他眼力好,浮漂稍有动静就能判断是什么鱼;二是损他吹牛不上税,十句里有八句能飘到天上去。
周六清晨四点半,天刚蒙蒙亮,老王已经轻手轻脚地溜出家门,背上他那价值八千多的钓鱼装备,开着那辆破旧的面包车,直奔三十公里外的野河滩。
车上还坐着他的老钓友大李,两人搭档钓鱼已有十多年。
“老王,这次真能找到那‘黄金钓点’?”大李打着哈欠问道,眼角还挂着睡意。
“放心!”老王一拍方向盘,车子猛地晃了一下,“我花了整整一周研究卫星地图,结合水文资料和鱼类迁徙规律,那个位置绝对是鲤鱼老巢!今天不爆护我王字倒着写!”
大李无奈地摇头笑笑。他太了解老王了——研究卫星地图是真的,不过是在手机上看了一眼;水文资料和鱼类迁徙规律纯属扯淡;至于“王字倒着写”…还是王字。
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段荒无人烟的野河滩。这里芦苇丛生,树木茂密,连条像样的小路都没有。
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扛着装备往河边走,蚊虫嗡嗡地围着他们转。
“纯天然氧吧!”老王夸张地深吸一口气,“这里的负离子含量是市区的五百倍!”
“我只闻到牛粪的味道。”大李小声嘀咕,但还是跟着老王往深处走。
终于到了老王所谓的“黄金钓点”,两人摆开阵势。老王小心翼翼地从高级钓箱里取出他特制的秘方饵料,神秘兮兮地对大李说:
“知道这饵料里有什么吗?南极磷虾粉、北海道鱼籽、云南野蜂蜜,还有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独家秘方...”
“就是你上次偷偷加了的那个‘祖传秘方’?”大李捏着鼻子问,“不就是蒜泥拌豆腐乳吗?害得咱俩一周没钓到鱼。”
老王尴尬地咳嗽两声:“那次是比例没掌握好...这次绝对不一样!”
正当两人拌饵调漂时,忽然听到芦苇丛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两人警觉地回头,只见一个身影晃晃悠悠地从草丛里钻出来。
来者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瘦小干瘪,皮肤黝黑,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脚上一双军用胶鞋还沾着泥。他手里拎着个锈迹斑斑的铁桶,桶里放着几件简陋的渔具——一根竹竿做的鱼竿,线轴上缠着普通的尼龙线,钩子看起来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老头看见他们,愣了一下,然后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仅剩的几颗门牙。
“早啊,两位老师傅也来钓鱼啊?”
老王打量了一下老头的装备,顿时优越感爆棚,挺直了腰板:“老人家,这地方水深流急,你这装备...能行吗?”
老头又嘿嘿一笑:“凑合玩玩,消磨时间。”
说罢,老头就在离他们不到十米远的地方坐下,从铁桶里拿出一个铝饭盒,打开后是一些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面团饵料。他甚至没有打窝,就直接挂饵抛竿,那竹竿做的鱼竿弯成一个惊险的弧度,让人担心下一秒就会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