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盛宣怀的出现,如同一道冰冷的阴影,投射在胡雪岩(皓轩版)急速扩张的商业版图上。胡雪岩深知,与这位命中宿敌的较量,将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传统的钱庄和生丝贸易,更将蔓延至代表未来方向的洋务领域,尤其是信息传递的命脉——电报。

他派往上海的心腹很快传回消息:接触电报洋工程师的计划进展不顺。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洋人大多受雇于各大洋行或租界工部局,待遇优厚,且被严格约束,难以轻易挖角。即便有个别不得志的,也对胡雪岩这个“传统商人”能否理解并持续投资电报这种“奇技淫巧”表示怀疑。

“东家,洋鬼子们鼻孔朝天,觉得咱们不懂行,开价高得离谱,还要求技术自治权,这…”心腹在密信里抱怨。

“不懂行?自治权?”胡雪岩看着信,气笑了。他一个来自信息时代的人,会被19世纪的电报技术难倒?虽然具体技术细节他不懂,但信息论的基本概念、网络架构的重要性、以及标准化和运维的核心价值,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

“既然买不来,那就换条路!”胡雪岩立刻调整策略,“高薪聘请不到顶尖的,就找二流的、三流的!甚至学徒!但人数要多!告诉他们,我们不仅要建电报线,还要研究更快的编码方式、更稳定的中继系统!钱,管够!实验,允许失败!”

他深知,技术积累需要时间和人才梯队。他可以不立刻铺设覆盖全国的电报网(那需要巨额资本和官方特许权,目前争不过北洋),但他必须抢先建立起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储备,哪怕只是一个雏形。这是为未来下的暗桩。

与此同时,他并未放弃对现成电报网络的利用和渗透。他指示阜康钱庄各地分号,必须优先雇佣会使用电报的伙计,加强与各地电报局(多为洋人控制或官督商办)的业务联系,甚至尝试以“商业赞助”的名义,资助一些次要电报线路的维护,以换取优先使用权和情报共享。

“我们要比盛宣怀更懂电报,更会用电报!”胡雪岩对刘掌柜强调,“以后重要商业信息的传递,必须用电报!哪怕多花点钱,也要抢这个时间差!”

就在胡雪岩紧锣密鼓地布局他的“信息高速公路”雏形时,盛宣怀的反击,已悄然袭来。这一次,攻击点选得极为刁钻——舆论与合规性。

这日,上海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和中文报纸《申报》,几乎同时刊登了内容相似的评论文章。文章看似客观探讨“新兴实业与金融风险”,却字字暗藏机锋:

•隐晦质疑某些“红顶商人”利用政治背景,过度杠杆,跨界经营,资金流向不明,恐酝酿巨大金融风险。

•呼吁朝廷加强对“官商勾结”的监管,尤其关注那些同时涉足军需、金融、医药乃至试图插手国家电报、矿业等命脉行业的“巨贾”,应审查其资质与动机。

•特别点名“电报业”,强调其事关国防与主权,绝不容民间资本尤其是背景复杂的资本无序介入,应尽快由“负有公责之重臣”统筹官督商办。

文章虽未直接点名,但“红顶商人”、“涉足军需金融医药”等特征,几乎是为胡雪岩量身定制。而“负有公责之重臣”,则明显指向李鸿章。

“来了!舆论战!扣帽子!”胡雪岩摔下报纸,面色冰冷。盛宣怀这一手,极其毒辣。利用外媒和官媒放风,制造舆论压力,引导官方审查,直接从合规和合法性层面进行打击,这比商业竞争阴险百倍!

几乎同时,杭州知府衙门和浙江布政使司都收到了来自北洋大臣衙门的“咨询公函”,以“统筹洋务、防范风险”为由,要求提供本省“大型民营实业,尤其涉及金融、军工关联及新兴洋务领域者”的“经营状况及资金往来简报”,附有一张详细的调查清单。

矛头直指阜康钱庄、胡庆余堂以及胡雪岩刚刚开始接触的电报人才招募计划!

官场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网,再次悄然收紧。

“东家!这…这可如何是好?北洋的直接调查,我们不能不配合啊!”刘掌柜急得团团转。

“配合?当然要配合!”胡雪岩冷笑,“不仅要配合,还要‘超额配合’!他们不是要简报吗?好!给我们阜康钱庄、庆余堂做一次全面的‘审计’!请杭州城最好的账房先生,把我们近三年的账目,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是左大帅西征军需的款项往来,每一笔都要有来龙去脉,有据可查!做成册子,主动给他们送去!”

他深知,在合规性上,绝不能授人以柄。越是对方想查的地方,越要做得滴水不漏,甚至主动展示。

“另外,”他话锋一转,“他们不是质疑我们跨界经营、动机不纯吗?那我们就让所有人看看,我们跨界经营,为的是什么!”

他立刻以胡庆余堂的名义,高调宣布:将举办一场“中西医汇通研讨会”,邀请江南名医、传教士医生、乃至对医学感兴趣的士绅学子,共同探讨医学发展。同时,宣布将捐赠大批“胡氏辟瘟丹”和“诸葛行军散”给正在西北苦战的左宗棠大军,并委托《申报》记者全程报道捐赠过程。

“再把庆余堂‘戒欺’、‘真不二价’的故事,还有我们义诊赠药、接济贫苦的事情,好好在报纸上写一写!”胡雪岩吩咐,“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胡雪岩做生意,赚的钱,取之有道,用之有方!玩跨界,玩的是济世救民,是实业报国!”

以慈善和公益对抗舆论抹黑,以透明和合规回应官方审查。 这是胡雪岩的应对策略。

同时,他并未停止对电报的布局。他指示上海的心腹:“洋工程师挖不动,就转变思路!想办法搞几套退役的或实验型的电报机来,再重金聘请几个懂操作、懂基本维修的华人报务员!咱们关起门来自己研究、自己培训学徒!记住,低调,保密!”

暗战在两条线上同时进行。表面上,胡雪岩积极应对审查,高调展示社会责任;暗地里,他加速技术储备,默默积蓄力量。

几天后,由杭州知府和布政使联名签署的、对胡雪岩旗下产业“经营状况良好、账目清晰、于地方民生颇有贡献”的回复公函,以及胡雪岩主动提交的厚达数寸的“审计报告”,被送往北洋衙门。

这场由盛宣怀发起的、旨在从合规层面打击胡雪岩的舆论-审查攻势,暂时被胡雪岩以“透明化”和“公益化”的组合拳化解。

但胡雪岩心中没有丝毫轻松。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盛宣怀和他的北洋后台,绝不会就此罢休。下一次的攻击,只会更加猛烈,更加致命。

“盛宣怀…果然难缠。”胡雪岩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眼神凝重,“舆论、官场、技术、商业…全方位施压。这是要打一场立体绞杀战啊。”

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好!你要战,我便战!看看是你的北洋资源雄厚,还是我的现代思维更胜一筹!”

他回到书案前,提笔给左宗棠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汇报了近期业务发展(略去电报等敏感内容),重点描述了北洋系通过舆论和官方渠道施加的压力,委婉请求左帅在可能的情况下,于朝中代为周旋,阐明东南筹饷之重要性及自身经营之规范。

这既是一次求援,也是一次备案。

写完信,他沉默片刻,又取出一张空白信纸,写下几个字:“加快‘暗线’布局,必要时启动‘金蝉’计划。”

更深的暗流,开始涌动。胡雪岩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