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像带着钩子似的扫了一圈。
“你在看什么书呀?也是跟乐理相关的吗?”她弯了弯腰,声音压得更软。
“我也想借本乐理书呢,我们一起把书借出去,去楼下咖啡厅看好不好?我请你喝咖啡呀,而且我们还能交流交流创作心得呢。”
这话像根针,猛地扎进我心里。
上一世她就是这样!
总找各种借口约我出去,今天说咖啡厅氛围适合写旋律,明天说山顶风景好很开阔更适合试唱。
每次待在一起,我脑子里刚冒出来的和弦走向,那些没说出口的歌词片段,转头就会出现在她的“原创作品”里。
那时候我还傻傻的以为她是真心想和我探讨音乐,在撕破脸之前还以为我们那样有默契。
在死后我也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我会变成别人口中的“小偷”。
明明每首歌都是我呕心沥血的作品。
直到死后看见她对着屏幕嘲笑,才知道那些“交流”全是她监听我心声的陷阱。
我努力稳住心神,在脑海里想一些不相关的事情。
我扯出个略带歉意的笑:
“不是乐理书啦,就是本小说,没什么好看的。而且我等会儿要去琴房练琴,怕赶不上预约的时间,咖啡厅下次再约好不好?”
说这话时,我全程在心里反复默念“小说、练琴、没时间”,刻意避开任何和“防偷听”“思维控制”相关的念头。
生怕哪怕一丝想法泄露,都会被她捕捉到。
余芊芊的眼神在我脸上顿了两秒,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但很快又恢复了甜笑:
“那好吧,练琴要紧,不打扰你啦,我们下次再约。”
看着她转身的背影,我悄悄松了口气。
我的后背却已经沁出一层薄汗,毕竟要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这一次,我绝不会再掉进她的圈套里。
2.
等余芊芊的背影彻底走出我的视线,再也看不见时。
我才缓缓收回目光,重新落在桌子上那本摊开的书上。
可还没看多久,桌面上的手机就“嗡——嗡——”震动了两下,打破了这份安静。
点开屏幕,原来是班级群里刚转发的通知:
一场大学生原创音乐比赛正在招募选手,欢迎有兴趣的同学报名。
看着这条消息,我心里泛起一阵熟悉的波澜。
我清楚地记得,上一世余芊芊以多参加点比赛可以丰富简历为由。
主动怂恿我们寝室四个人一起报了这个比赛。
结果呢?
她在初赛的直播里,盗用了室友赵圆心的曲子。
靠着那首清新甜美的曲子搭配她姣好的外貌,小火了一把。
到了决赛,她更是直接盗用了我熬了无数个夜晚才打磨好的原创曲。
那首歌里藏着我多少心血,最后却成了她的垫脚石。
她靠着我的作品拿了冠军,在网上吸了一大波粉,风光无限。
而我呢?
只能在比赛前紧急改曲,仓促上场,最后成品不仅质量打折扣。
还被网友吐槽“和余芊芊曲风这么像,质量却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尤其是这个词,一点水准都没有”。
更可笑的是,这次被动的“相似”,还为后来那场颠倒黑白的抄袭风波埋下了祸根。
消息刚发出来没多久,群里就已经有人开始接龙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