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昆仑站的异常曲率

2149年7月17日,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昆仑空间科学站。

环形观测厅的全息穹顶正投射着地月系统的实时星图,淡蓝色的地球悬在左侧,月球的环形山在太阳照射下泛着冷白的光,而正中央的“界域共振器”——那台贯穿了昆仑站上下三层的银色柱状设备,正散发着稳定的低频次声波。

林深的指尖在全息控制台上轻叩,屏幕上跳动的空间曲率曲线如平静的湖面,数值稳定在0.002弧秒/光年的宇宙背景值。作为共振器的首席设计师,他已经连续盯着数据36小时了——自从半年前共振器首次捕捉到跨维度的“界域涟漪”,这种紧绷就成了常态。

“林教授,粒子探测器有异常。”助手陈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26岁的量子物理博士,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数据里最细微的偏差。

林深转身时,陈曦已经将神经接驳线接入后颈的接口,她的瞳孔里倒映着数据流的蓝光:“11号探测器捕捉到未知粒子集群,波函数呈现‘折叠态’——它们同时存在于三维空间的两个坐标点,这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

全息屏瞬间切换到探测器视角。漆黑的宇宙背景中,一串米粒大小的光点正以不规则轨迹运动,它们不像任何已知的基本粒子,更像是被拉长的“空间褶皱”。更诡异的是,光点集群正以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逼近昆仑站,轨迹直指共振器的核心腔。

“立刻启动‘女娲’校准程序,降低共振频率至安全阈值。”林深戴上神经交互头盔,意识瞬间沉入共振器的核心算法。这台耗费了全球27%科研预算的设备,本质是一台“空间探针”——通过高频振动撕裂三维空间的薄弱点,验证“多元宇宙叠加理论”。但半年前那次“界域涟漪”让所有人意识到,它或许也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校准程序启动的瞬间,观测厅突然响起刺耳的过载警报。全息屏上的曲率曲线陡然飙升,从0.002弧秒直接突破0.3弧秒,红色警告灯将所有人的脸映得惨白。

“不是我们的问题!”陈曦猛地扯下接驳线,手指指向穹顶,“是外部引力场在拉扯空间!”

林深抬头的刹那,瞳孔骤然收缩。地月之间的黑暗里,凭空浮现出一层半透明的“薄膜”,无数光点在膜上汇聚、流动,最终凝结成一道螺旋状的光柱。光柱穿透昆仑站的能量护盾,精准地击中了共振器的核心腔,强光瞬间吞噬了整个观测厅。

几秒钟后,强光消散。观测厅的地板上,多了一块篮球大小的不规则晶体。它通体剔透,表面流转着彩虹色的光晕,内部却悬浮着无数微型星系般的光点,仿佛把整个宇宙压缩在了其中。

“别动它。”林深拦住正要上前的安保队员,自己缓步靠近晶体。当他的指尖距离晶体表面还有一厘米时,一段毫无介质的声音直接涌入他的意识——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作用于神经皮层。

【三维坐标:太阳系-地球-昆仑站。界域通道稳定值89%。收割序列启动倒计时:72小时。】

声音消失的瞬间,晶体表面的光晕黯淡了几分,内部的微型星系却转得更快了。

“收割序列?”安保主管陆沉带着武装机器人冲进观测厅,电磁步枪的瞄准线牢牢锁定晶体,“这是高维文明的探针?还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