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古籍中记载的“金石之声,可通天地”,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文字背后的深意。那音色中似乎蕴含着某种超越时空的能量,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寻这声音的源头。
为解开编钟音色的秘密,林宇考入音乐学院攻读古代音乐史。在导师的指引下,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中零星的记载让他逐渐拼凑出曾国的音乐面貌:《周礼》提到“编钟以和阴阳,谐天地”,曾侯乙作为曾国国君,其编钟不仅是乐器,更是沟通神明的礼器。
实验室里,林宇与声学专家合作,用现代仪器分析编钟的材质与结构。光谱仪显示,钟体铜锡铅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不同音高的钟,合金配比各有微调。CT扫描揭示,钟壁的厚度并非均匀,而是呈现出独特的“钟体双音”结构——敲击钟的不同部位,竟能发出两个相差三度的音。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对钟钮的研究。林宇发现,每个钟钮的纹饰并非随意雕刻,而是对应着十二律吕的符号。当他将纹饰拓印下来,按照符号排列组合,竟复原出一份残缺的乐谱。谱中记载的旋律古朴苍劲,仿佛能听到战车上旌旗猎猎,宫廷中钟磬和鸣。
1978年秋,北京展览馆内,曾侯乙编钟首次公开演奏。林宇作为音乐学院的实习生,被允许进入后台。他看见乐师们身着深青色长袍,神情肃穆地调试着钟槌。灯光骤亮,指挥举起指挥棒,全场屏息。
第一槌落下,浑厚的低音钟鸣如春雷炸响,紧接着,高音编钟如清泉流淌,奏出《东方红》的旋律。那音色与人们熟悉的管弦乐截然不同,青铜的质感让旋律更显庄严厚重。当“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响起时,台下年长的观众热泪盈眶,仿佛看到红旗漫卷的岁月与古老礼乐在时空交汇。
压轴曲目是古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编钟与编磬、古琴合奏,音色交织如云霞流转。林宇注意到,演奏结束后,一位白发老者颤巍巍走上前,抚摸钟体:“这声音……和我爷爷当年在曾侯庙听到的,一模一样。
1984年国庆外交宴会上,曾侯乙编钟成为国宴厅最瞩目的焦点。林宇作为文化部特邀顾问,亲历了这场文化外交。当各国使节步入宴会厅,编钟正在演奏《春江花月夜》。
法国大使惊叹:“这声音像丝绸拂过耳畔,又似青铜铸就的月光!”美国驻华大使则凝神聆听,突然低声问林宇:“钟鸣九响,是否对应北斗九星?”林宇心头一震,想起古籍中“钟律合星宿”的记载,颔首道:“正是。”
演奏结束后,苏联文化参赞主动要求敲击编钟。他笨拙地举起钟槌,却意外敲出了标准的徵音。钟鸣回荡间,他眼中泛起泪光:“这声音让我想起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都是人类对永恒的追求。”
1997年6月30日,香港会展中心,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林宇站在舞台侧翼,手心沁出汗水。谭盾的《交响曲1997》即将奏响,而曾侯乙编钟将担任华彩乐章的领奏。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编钟的深沉低音破开寂静,仿佛历史厚重的扉页被掀开。青铜之声与交响乐团的弦乐交织,奏出《东方之珠》的旋律。当编钟独奏段落响起时,林宇看见前排的霍英东先生闭目垂泪,许多港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最后一槌落下,余韵久久不散,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