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四月的春风带着暖意,吹得小院里的槐树枝芽冒了新绿。距离外贸订单交货只剩半个月,林晚星和乡亲们正抓紧最后的时间冲刺——缝纫机“哒哒”地运转,绣花针在浅色棉布上翻飞,院子里堆着的成品棉袄越来越高,眼看就能提前完成任务。

“晚星,你看我这牡丹绣得怎么样?”王婶举着刚绣好的棉袄,脸上满是得意。淡粉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嫩黄色的花蕊点缀其间,连叶子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林晚星笑着点头:“王婶,您这手艺越来越好了,比我绣得还精致!”

正说着,负责裁剪的张姨突然“哎呀”一声,手里的剪刀掉在地上。林晚星连忙走过去:“张姨,怎么了?”张姨捂着心口,脸色发白:“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心慌得厉害,还喘不上气。”

林晚星心里一紧,张姨有心脏病,之前就犯过几次。她连忙扶张姨坐下,又让小石头去倒热水。可张姨的症状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嘴唇都开始发紫。“得赶紧送医院!”林晚星急得团团转,镇上的医院离这儿有三公里,现在正是农忙时节,路上连个三轮车都难碰到。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沈庭舟骑着车出现在门口。他看到院里的情景,立刻跳下车跑过来:“怎么了?”“沈医生,张姨心脏病犯了,得赶紧送医院!”林晚星声音都带着急。

沈庭舟立刻蹲下身,给张姨摸了摸脉搏,又查看了瞳孔:“别慌,我带了急救药。”他从随身的药包里拿出硝酸甘油,让张姨含在舌下,又用听诊器听了听心脏,“现在情况稳定点了,我骑车送她去医院,你们继续赶订单,有消息我会通知你们。”

说着,他小心地扶张姨坐上自行车后座,自己推着车快步往医院走。林晚星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又急又暖——每次遇到困难,沈庭舟总能及时出现,就像她们娘俩的定心丸。

张姨走后,裁剪的人手少了一个,进度明显慢了下来。几位大婶看着堆在桌上的布料,都皱起了眉:“这可怎么办?离交货只剩半个月,要是赶不完可咋整?”林晚星咬了咬牙:“没事,张姨的活我来干!咱们加把劲,肯定能赶完。”

她之前跟着张姨学过裁剪,虽然不如张姨熟练,但也能应付。接下来的几天,林晚星白天既要裁剪布料,又要检查成品质量,晚上还得加班绣花,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小石头看她这么累,每天放学回来就主动帮着整理棉袄,还学着给大家递茶水,小小的身影在院里穿梭,格外懂事。

第三天下午,沈庭舟终于从医院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张姨没大事,再住两天院就能出院了。医生说她是太累了,以后得注意休息,不能再熬夜干活。”林晚星松了口气,连忙问:“那您这几天一直在医院照顾张姨?”

“嗯,医院人手紧,我帮忙盯了两天。”沈庭舟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这是我托医院食堂做的鸡汤,你和大家分着喝,补补身子。你们最近赶订单太辛苦了。”

林晚星接过布包,里面的鸡汤还冒着热气,暖得她心里发烫:“沈医生,谢谢您,总是麻烦您。”“跟我客气啥。”沈庭舟笑了笑,目光扫过院里的成品,“看这进度,应该能提前交货吧?”“要是能再添个人手就好了,裁剪的活还是有点赶。”林晚星说。

沈庭舟想了想:“我认识镇上服装厂的一个老师傅,他退休在家没事干,手艺特别好,我去请他来帮忙怎么样?”“真的吗?那太好了!”林晚星惊喜地说。

第二天一早,沈庭舟就带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来了。老师傅姓刘,以前在县服装厂做过裁剪主管,拿起剪刀裁剪布料,又快又准,比张姨还熟练。有了刘师傅帮忙,裁剪的进度很快就赶了上来,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又过了五天,张姨康复出院了。她一回到小院,就拉着林晚星的手说:“晚星,这次真是多亏了沈医生,不然我这条老命都保不住了。以后订单的活,我能干多少就干多少,绝不拖大家后腿。”林晚星笑着说:“张姨,您先好好休息,活不用急,咱们已经能提前完成了。”

四月底的时候,五百件外贸棉袄终于全部完成。林晚星和大家一起,把棉袄一件件打包好,贴上标签,等待外贸局来验收。验收那天,李科长亲自来了,他翻看了几件棉袄,又检查了绣花质量,满意地说:“太好了!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这批棉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林同志,以后我们外贸局的手工订单,都交给你做!”

林晚星心里满是成就感,连忙说:“谢谢李科长信任,我肯定不会让您失望!”送走李科长,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工钱,分给各位乡亲。张姨拿着钱,眼眶都红了:“晚星,这钱太多了,我才干了这么几天……”“张姨,这是您应得的。”林晚星笑着说,“以后有订单,还得靠大家帮忙。”

傍晚,小院里摆起了庆功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说着笑着,气氛格外热闹。沈庭舟也来了,他看着眼前的景象,笑着对林晚星说:“恭喜你,订单顺利完成。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到。”林晚星看着他,心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您帮忙,我肯定走不到今天。沈医生,谢谢您。”

月光洒在小院里,槐树枝叶随风摇曳,映着满院的欢声笑语。林晚星知道,这份订单的完成,不仅是她事业的新起点,更是她和这些善良乡亲们情谊的见证。而沈庭舟的帮助,就像这春风一样,温暖着她的心房,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年代,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