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李丹丹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来吧,我带你看看这些照片,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记忆。”
两人沿着展厅慢慢走着,李丹丹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张维发现,在讲述这些历史时,李丹丹眼中闪烁着独特的光彩,整个人显得格外生动迷人。
“没想到你对家乡历史这么有研究。”张维感叹道。
“其实大学我读的就是历史专业。”李丹丹说,“毕业后在省城工作过一段时间,但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加上我自己也想念小镇的生活,就回来了。现在做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为保护家乡文化出份力,觉得很满足。”
张维点点头,心里有些惭愧。曾几何时,他认为成功就是在大城市里拼搏出头,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和高收入。然而在上海的三年,他虽然物质上有所收获,内心却日益空虚。反倒是李丹丹,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却显得如此充实和自信。
“这张照片...”张维突然在一幅照片前停下脚步。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男女站在石桥上的背影,夕阳为他们镀上金边,画面温馨而浪漫。
李丹丹笑了:“眼尖嘛。这是二十年前我父亲拍的,照片上的情侣后来成了我的父母。这座桥就是昨天我们见面的那座小石桥。”
“真美。”张维感叹道,不知是在说照片还是背后的故事。
“可惜,桥也要拆了。”李丹丹的声音低沉下来,“滨河商业街项目已经立项,小石桥所在的位置要建一座更宽的新桥,以适应增加的交通流量。”
“拆掉?”张维惊讶地问,“那座桥不是明代古桥吗?是文物啊。”
“说是这么说,但镇上认为发展更重要。”李丹丹叹了口气,“我一直在收集资料,想证明这座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争取保留下来,但进展不太顺利。很多人认为我多此一举,阻碍小镇发展。”
张维从她语气中听出了一丝无奈和坚定并存的复杂情绪。
下午,张维跟着李丹丹去了文化站的办公室,帮她整理一些历史资料。小小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和档案盒,但却井然有序。
“你看,这是我从县志里找到的关于小石桥的记载。”李丹丹拿出一本泛黄的古籍,小心地翻开一页,“这里写到‘青龙镇东有石桥,明万历年间乡绅李公捐建’,算起来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这么好的历史见证,为什么不留下来呢?”张维不解地问。
“开发派认为,老桥太窄,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而且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李丹丹解释道,“他们承诺会在新桥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但毕竟不是原来的古桥了。”
张维沉默地看着李丹丹认真工作的侧脸,忽然说:“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李丹丹惊讶地抬起头:“你?”
“我在上海做的是市场策划,或许能帮你想想如何更好地宣传保护古桥的意义,争取更多支持。”张维说,“就当是为家乡做点贡献。”
李丹丹眼中闪过欣喜的光芒:“真的吗?那太好了!说实话,我一个人确实力不从心,镇上支持保护古桥的人不多,大家都更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