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浪尖上的影子
午后的阳光把泳池里的水烤得不那么冰冷了,水面像铺了层融化的金子。林澈站在起跳台上,脚趾悬在边缘,能感觉到木板的纹路硌着脚底,带着点熟悉的粗糙——像小时候林漾总爱拉着他踩过的礁石滩。
“不敢跳就下来,别在上面当杵着。”
林漾的声音从下面的池水中飘上来,带着点懒洋洋的嘲讽。林澈低头瞪着泳池,蓝色的水波里晃着他的影子,旁边那个稍高些的影子正抱着胳膊,一副“看你那怂样”的欠揍模样。
“谁说我不敢。”林澈梗着脖子反驳,手却不自觉地摸向裤兜——那里通常装着颗薄荷糖,含着就能多点勇气,但今天忘记带了。
“吸气,弯腰,重心往前。”哥哥声音正经起来,像教练在发号施令,“想想去年在礁石滩,我推你下去摸贝壳的感觉。”
阳光从指缝出来,有点刺眼。林澈怎么可能忘了这事,去年夏天林漾把他踹下海的场景还在脑海里:自己当时扑腾得像个落水狗,胡乱扒拉的手突然摸到个硌人的东西,等哆哆嗦嗦拿出水面一瞧,居然是巴掌大的扇贝!
后来整整一星期,林漾见人就学他当掉进海里时鬼叫的样子:“怂包,走了狗屎运嘿,哈哈哈哈哈!” 泳池的水面这会儿有些摇晃,跟那天的海面有点像。
林澈记得哥哥的笑声混着浪头拍过来,在他耳膜上一下下撞着,让他的耳朵有点痒。
林澈终于下定决心。
猛吸一大口气,腰背弯成张拉满的弓。
脚尖发力蹬地的瞬间,把自己想象成片离枝的叶子——轻轻一晃,整个人就这么飘了出去。
风擦着耳廓呼呼掠过,身体在空气里划出短促的弧线,“啪”地砸进一池碎光里。感觉身体瞬间被晒温了的池水裹住全身。
耳朵里灌满沉闷的轰鸣,像有群蜜蜂在脑壳里开舞会。
林澈手脚并用地乱刨,看起来真的像只落水狗,浮出水面后,手往脸上一通乱抹。
林澈看见体育委员站在泳池边给他鼓掌:“可以啊林澈!越来越厉害了!”
林澈刚想咧开嘴回应,一声嗤笑就擦着他耳根子飞来:“显摆给谁看呢?刚才掉下来那样还不如狗刨呢!”
林澈对着空气呲出虎牙,喉头却滚出闷笑。
“还要再来一次吗?”体育委员走到泳池边蹲下来问林澈,递过来一条毛巾,眼里闪着鼓励的光。
林澈点点头,爬上跳台时,脚踝的旧伤忽然隐隐作痛——是上次在礁石滩被划破的地方,结痂刚掉,露出点粉嫩嫩的新肉。
“慢着点,别逞强。”林漾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澈抓栏杆的手顿了顿,跳台边缘有道半指长的白痕,像是谁用鞋跟反复刮出来的。
林澈忽地想起林漾那双破球鞋,右脚后跟总磨得露线头,每次立在礁石上教他跳水,鞋底都会在石头上蹭出同样的印子。
“哥,是你吗?”他蹲下身指尖抚过那道划痕,像在触摸一个温热的秘密。
没有人回答,但林澈觉得心里忽然很踏实了,像踩在了熟悉的礁石上,脚下是稳稳的力量。
林澈再次起跳时,身体舒展了许多,落水的声音轻了些,水花也小了。
浮出水面时,林澈看见水里的影子微微动了动,好像有只手轻轻托着他的背。
“还行。”哥哥的声音里带着点的表扬,“比上次进步了也就半分吧。”
“才半分?你也太严格了!”林澈不服气,游到泳池边仰头喝水,塑料杯的边缘硌着下巴,像林漾哥哥总爱用手指刮他的下巴,说“小笨蛋”。
“不然呢?”声音嗤笑,“想一步登天?等你先一口气游完一百米,再跟我讨价还价。”
一百米。林澈有点不敢相信,这个数字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觉得像颗挂在枝头的果子,跳一跳好像就能够着。
下午的泳池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教练的口哨声、水波的哗啦哗啦声混在一起,像在演奏一支不成调的歌。
林澈找了个人少的角落继续练习,从五十米到六十米,呛水的次数越来越少,划水的节奏也越来越稳。
“胳膊抬高些,别总像是在水里摸鱼。”
“换气时头不用抬那么高,你刚才像只伸长脖子的鹅。”
“腿蹬得不错,有点我当年的风范了。”
哥哥的声音骤然刺破泳池里水花的喧闹,林澈一边被哥哥骂,一边在偷偷的调整着动作,忽然他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哥哥“被别人听见”——就算有人看见他对着空气说话又怎样?这是他和哥哥之间的秘密,像藏在贝壳里的珍珠,你不需要外人去懂。
游到第八十米时,他的小腿忽然抽筋了。
大腿内侧有根筋像被人紧紧攥着,疼得他倒抽了一口气,身体不受控制地往下沉。
慌乱中,想起哥哥教他的办法:将抽筋的脚抬起,先用另一侧的手抓住抽筋脚的脚踝,再用同侧的手,轻轻揉捏大腿后侧10-15秒。
“小笨蛋,早就让你提前多做热身的。”哥哥声音在耳边教训着,有些着急的说,林澈咬着牙照按照记忆里哥哥教的方法做,大腿后侧抽筋的疼痛确实渐渐得到了缓解,他扶着池壁喘气,额头上的水珠顺着脸颊往下掉,分不清是池水还是汗水。
“没事吧?”体育委员看到了他刚刚在水里的异样,游过来看他,眼里写满了是紧张。“要不今天就练到这吧?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你已经进步很大了!”
“没事,刚刚抽筋了,现在已经好了。”林澈冲体育委员摇摇头,缓了缓劲,“还差二十米。”
林澈知道自己在较劲,不是跟距离较劲,是跟心里那个总说“我不行”的自己较劲。
以前林漾总说他“骨子里藏着股倔劲,不撞南墙不回头那种”,那时候觉得是在挤兑他,现在才明白,这倔劲或许就是哥哥留给自己的礼物,哥哥跟他一样,都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所以林澈看了眼,今天必须拿下100米!
林澈先回到岸上又做了一会儿筋肉伸展,确认自己恢复了准备下水再次出发,向着一百米那个目标,林澈游得很慢,却很稳。
手臂每划一次水,都像在丈量林澈和过去的距离。好像在跟那个怕水的自己告别,每往前一点都在证明他真的不怕水了。
玻璃顶棚照进来的阳光透过他溅起的水花熨帖地洒在他的脸上,眼前的粼光恍惚间带着旧日气息,林澈忽然想起哥哥后背的那道月牙形的疤,那片浅粉的印记,他忽然间觉得看起来像片温柔的晚霞。
“快到了。”林漾鼓励的声音把他拉了回来,他听出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雀跃。他点点头,加快了手臂划水的频率,指尖终于触到了对岸的池壁——林澈终于摸到了对岸的瓷砖壁了,比任何时候都让他满足,他终于游过来了!
林澈累的趴在池边,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又干又涩,却笑出了声。
一百米。他真的做到了。
“不错啊,小怂包。”哥哥声音里有藏不住的笑意,“晚上给自己加个鸡腿。”
林澈的鼻子忽然发酸,泳池消毒水的味道和夕照下来的温暖,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些猝不及防,林澈觉得哥哥好像真的就在这里,在他身边,在风里,在他每一次手臂用力划水的水花里,林澈笑了笑。
换衣服时,林澈在更衣室的镜子里看着自己左眼尾的痣在水汽里格外清晰,笑起来的时候,左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半颗虎牙——像极了林漾。
他伸手摸了摸眼尾那颗痣,手指的温度透过皮肤像触到了一个温热的灵魂。
回家的路上,他奖励了自己一个炸鸡腿,用油纸包着,鸡腿冒着热气透过油纸有些烫手,他边往家的方向溜达回边吹着鸡腿。
快到家时,妈妈正站在院门口往这边张望,看见他拐了进来就笑着迎了上去:“怎么今天游到这么晚,出来看了好几次都没迎到你,可算回来了,鱼汤都凉了,我去热一下,你快进屋洗手吃饭。”
林澈把手里的鸡腿放到了身后,刚才妈妈光顾着看他了都没看见他拿着的鸡腿,“妈,你猜我买了什么!”妈妈在厨房打开灶台把鸡汤倒回锅里,盖上汤锅盖子从厨房出来,就看见林澈那眉飞色舞的表情。
“买什么好东西了?拿出来给妈妈看看,妈懒得猜。”果然就见他已经等不及要展示了”蒋蒋,大鸡腿!”腿字发音还故意拉长。
“给自己的奖励,我今天游了一百米!”林澈举起着手里的鸡腿,在妈妈面前晃来晃去像献宝似的。
妈妈愣了愣,突然眼睛就红了,走过去抱住了他,“真棒,我儿子真棒,比你哥小时候强多了,他那时候游五十米就喘得像头牛,得缓老半天。”
晚饭时,妈妈把一个鸡腿分成几小块,一半放进林澈碗里,一半放进他对面的那个空碗里——那是哥哥的位置,妈妈每天都会把哥哥的碗摆在他的位置上,像在等着碗筷的主人回家吃饭。
“哥,妈给你留的鸡腿。”林澈对着哥哥的空碗说,又夹起一块鸡腿肉递过去,就好像真的会有人来接住吃掉一样。
风从开着的窗户吹进来,卷起餐桌上的纸巾盒,盒子里的纸巾轻轻摆动着,像是在无声的回应着他。
吃完晚饭,帮妈妈把餐桌收拾干净。
林澈走到院子里,坐在摇椅上,轻轻摇了摇,他仰头看着天上的星星。
林澈觉得月牙湾的星星总是比其他地方的更亮,也更多一些,看着像是撒在一块黑布上面的无数颗闪闪发光碎钻。
林澈想起哥哥总爱说“海里的星星比天上的还要多,因为海里的鱼会发光,会把海底照的一闪一闪的。”
那时候他信以为真,缠着让哥哥带他去看“海底的星星”,被哥哥笑着说他“傻得可爱”。
“哥,你说的“会发光的鱼”,你真的见过吗?还是骗我的?”他望着天上的星星发问,声音轻得像羽毛。
徐徐清风拂过,吹动着树叶发出沙沙声,好像有人在笑。
林澈也笑了,从口袋里掏出颗薄荷糖,剥开糖纸塞进嘴里。
冰凉的味道一下子就漫上来了让他脑子都清醒了,他突然听见那个熟悉的声音说:“没骗你,等你什么时候能游到灯塔,就带你去看。”
林澈知道,这或许又是个像“发光贝壳”那样的谎言。
但他愿意相信,就像相信哥哥从未离开他,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游到灯塔,会游到那个有哥哥等着他的海底。
摇椅旁边的空地上,两只萤火虫飞了过来,尾部的绿光晃啊晃,像提着小灯笼的精灵。
林澈看着它们,忽然觉得,它们或许就是从海里飞来的星星,是林漾派来的信使,让他“别怕,我一直都在。”
夜深了林澈打了个哈欠,起身回屋,瞥见书桌上的薄荷糖少了一颗,像玻璃似的糖纸落在桌角,被月光照得泛着浅淡的光。
书桌上还放着哥哥的旧游泳笔记,翻开的那页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小澈的换气口诀:吸-憋-吐,记住别着急,哥等你学会”,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哥哥的模样。
笑了笑,轻轻关上了门。
夜风吹起了窗边轻纱的一角,温润柔和的月光挤进室内,敞开的衣柜里那件蓝白校服被夜风托着袖子轻轻摇晃,袖管悬垂的弧度,肩线微倾的角度,像极了林漾斜倚门框的模样。
一粒未扣的纽扣在暗处反着冷光,恰似林漾笑的模样,左边嘴角上扬笑微微露出了虎牙尖。
林澈睡前躺在床上琢磨着,想去灯塔看看,还想去看“海底的星星”——那里一定有哥哥在等他,手里握着颗薄荷糖,说“小澈,你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