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同桌的薄荷香

2009年9月,带着秋意的风吹得香樟树叶子沙沙响。高二(2)班班主任拿着花名册走进教室,刚结束的文理分科打乱了座位。老师把座位表贴在黑板上,同学们自行找座位。林晚发现自己坐在最后一排角落,便坐下了。这时,一个校服领口沾着灰尘、额角布满汗珠的男生背着书包快步走来。

“同学,你好,我是你同桌。”男生笑着开口,声音清爽干净。他把书包甩到桌肚里,从口袋摸出薄荷糖扔进嘴里,清凉气息飘到林晚鼻尖。林晚从座位表看到他叫周延。

成为同桌第一天,林晚发现周延是“矛盾体”。数学课上他总能先算出答案,专注解题;语文课背古文时,他却皱眉,用胳膊肘碰林晚借看《赤壁赋》第三段,林晚挪课本,指尖碰到他袖口,脸颊发烫。

他们的课桌间虽无明确分界线,却有无声默契。周延知道她晕车,每天清晨提前开窗通风;林晚记得他爱青柠味薄荷糖,路过小卖部就多买一包,悄悄放他桌肚。

某次月考,林晚橡皮不见,急得手心冒汗,周延立刻掰下一半橡皮,推到她手边,橡皮还带着他指尖的温度。

深秋的晚自习,教室内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林晚对着习题册上的函数题愣神,周延突然递来一张纸条:“别愁,下课我讲给你听。”纸条背面绘着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她小心翼翼地将纸条夹入语文书中,那一页恰巧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周延讲解题目时爱轻敲黑板,指尖节奏规律清晰。林晚站在他身旁,凝视其专注侧脸,阳光洒在他发梢似镀金边。

他转头问“听懂了吗”,鼻尖几乎触到她额头,两人后退,周延耳尖泛红,慌忙说“没懂再问”后回座位。那晚,林晚在日记中写道:“周延睫毛长,笑有酒窝,如夏日汽水般清爽。”

2 复读班的寒冬

2011年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之际,林晚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分数,手指不觉间变得冰凉。成绩比预估低了整整四十分,不仅与周延心仪的北方名校无缘,甚至与本省的重点本科线也相去甚远。她颓然坐在书桌前,眼泪无声地滴落在键盘上,屏幕上的数字随之变得模糊不清。

傍晚时分,同学群里热闹非凡,有人欢喜有人忧。她瞥见周延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高分榜”的截图之中,然而紧接着便有人补充道:“周延这次发挥欠佳,距离目标院校尚差十分,他打算复读。”林晚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但随即又萌生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或许,他们还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再共度一年时光。

她并未与父母过多争执,而是主动提出了复读的请求。尽管父母心疼她再经历一年的辛苦,但他们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并动用关系将她送入了市里最优秀的复读学校。报到当天,她久久地站在教学楼的公告栏前,逐行仔细查看分班名单,却始终未发现“周延”这两个字。直到后来,她才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周延已经前往邻市的复读学校,据说那里的升学率远高于本地。

两座城市相隔一百多公里,虽不算太远,却足以切断日常的交集。复读班的生活比高三更为压抑,每天从清晨六点到深夜十一点,时间被精确分割成背书、刷题、考试的碎片。林晚将所有精力倾注于学习,累到极致时,便会拿出语文书中那张皱巴巴的纸条,凝视上面的笑脸发呆——那是她和周延唯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