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旅史馆的记载表明,这支部队前身成立于1950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也有出色表现。和平年代,部队主要任务是守备海疆和进行两栖作战训练。每年夏季的海上实弹射击,既是考核,也是保持战备能力的重要方式。

旅长郑国栋大校站在指挥所的观察窗前,手持望远镜观察着海面上整齐列队的战车。这位从军校毕业就来到这个旅从排长一步步走上来的指挥官脸上刻满了岁月和风霜留下的痕迹,眼神锐利如鹰。同样的训练他从参训者到组织者大大小小已经参加过几十上百次了,可谓是经验丰富。

“看起来情况不错,”他对身边的参谋长说,“比去年进步明显。”

参谋长点头:“特别是三营,赵卫国抓得很紧。他那辆307车组,就是李正明驾驶的那辆,表现一直很稳定。”

“李正明...”郑国栋回忆着这个名字,“是不是那个从农村来的,不爱说话但技术很好的兵?”

“对,就是他。平时闷不吭声,一上车就像变个人。装甲兵学院来的教员说他有非常高的天赋。”

郑国栋满意地点头。军队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兵:踏实、专注、把装备当作生命。他举起望远镜再次望向海面,十二辆战车已在目标区域就位,等待射击指令。

“开始吧。”旅长命令道。

一声令下,海上顿时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战车随着后坐力在水面上轻微后退,溅起层层波浪。炮弹准确命中目标,远处海面上炸起一道道水柱。

“好!”观察员通过无线电报告射击结果,“海狮三号,命中!”

战车内,李正明嘴角微扬。他能通过操纵杆感受到炮击带来的震动,仿佛战车因这完美一击而兴奋颤抖。仪表盘上所有指标正常,发动机运转平稳。但就在那一瞬间,水平仪又轻微晃动了一下。

这次他确定了,不是错觉。

“车长,水平仪有轻微波动。”李正明报告道。

王勇低头查看自己面前的仪表:“我这里显示正常。是不是浪的影响?”

“可能。”李正明没有坚持,但心里存下一丝疑虑。他驾驶这辆战车已经三年,熟悉它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就像熟悉自己的呼吸节奏。某种直觉告诉他,这不是普通的海浪影响。

射击考核继续进行,各车按顺序开火。碧海蓝天之间,炮声隆隆,硝烟味甚至透过密闭的装甲隐约可闻。远处山峦间,回声一波接一波传来,像是大自然在与人类的军事活动对话。

李正明全神贯注于操作,暂时将那个小插曲抛在脑后。他不会知道,这个被忽略的细节将成为后续一连串事件的起点;也不会想到,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深处,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考核进行到一半,海上风向突然转变,波浪明显增大。指挥所注意到这一变化,但认为在安全范围内,没有中断考核。

“各车注意,风浪增大,保持稳定,继续射击。”营长赵卫国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镇定如常。

李正明轻轻调整操纵杆,感受着战车在波浪中的反应。他的动作比平时更加细腻,仿佛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与一个有生命的伙伴共舞。这种默契是在无数次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已经成为他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