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璃望着他消失的方向,心中充满了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个神秘的少年,他的出现和离去都如同幻影,却在她初试锋芒的这一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赤炎军大败而逃,皇都之围解除。
消息传开,整个紫曜城陷入了狂欢的海洋。百姓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纷纷涌上街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凯旋之师入城的那一日,场面空前盛大。
苏璃没有乘坐车驾,而是骑着战马,行在队伍的最前方。她依旧穿着那身染血的银甲,面容虽显疲惫,却目光炯炯,英姿飒爽。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看!那就是苏璃公主!”
“天佑紫月!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
“多谢公主殿下救命之恩!”
道路两旁的百姓激动地欢呼着,跪倒一片,眼中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和敬仰。鲜花和彩带如同雨点般抛向她经过的道路。
许多人都听说过这位公主长年居于冷宫,不受待见,但在此危难之际,竟是她挺身而出,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国家。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她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愈发高大和传奇。
皇宫之前,皇帝苏世渊竟亲自出迎。这是极高的荣誉。看着骑马而来的女儿,皇帝心情复杂无比。有愧疚,有惊讶,有庆幸,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璃儿…你辛苦了。”皇帝的声音有些干涩,他走上前,亲手扶住了正要下马行礼的苏璃,“此战,你居功至伟!朕心甚慰!”
“儿臣不敢居功,全赖父皇洪福齐天,将士用命。”苏璃低下头,语气恭谨,保持着应有的礼仪。
皇帝看着她宠辱不惊的模样,心中感慨更甚。他从内侍手中接过一个紫檀木盘,上面放着一枚雕刻成猛虎形状、散发着冰冷光泽的青铜兵符。
“朕特赐你虎符,可调动京畿内外兵马。”皇帝将虎符郑重地放到苏璃手中,“即日起,加封你为‘镇国公主’,参议朝政!”
“谢父皇恩典!”苏璃接过那沉甸甸的虎符,心中波澜涌动。这不仅仅是一份权力,更是一种认可,是她摆脱过去屈辱命运的象征。
台下文武百官,神色各异。以赵莽为首的武将们纷纷露出欣慰和拥护的笑容。而文官队列中,以宰相李儒为首的一批人,虽然面上也带着笑容,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冰冷和算计。
庆功宴持续了三天,奢华无比。苏璃成为了绝对的主角,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恭维和赞美。但她始终保持着清醒,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言行得体,既不过分谦卑,也不张扬跋扈。
她深知,眼前的荣耀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皇都的危机解除了,但另一场更加凶险、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庆功宴后的第三天清晨。
宰相李儒的府邸,密室之中。
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阴沉的面孔。除了李儒,还有户部尚书钱益、刑部侍郎孙明等数位核心党羽。
“相爷,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那个黄毛丫头骑到我们头上?”钱益肥硕的脸上满是愤懑,“她如今手握兵权,又得皇帝看重,长此以往,哪里还有我们的立足之地?”
“是啊,相爷,”孙明阴恻恻地道,“她推行的那什么‘考绩法’,分明是要动我们的根基!还有她提议清查亏空,整顿吏治…这要是让她做成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