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实验室的门虚掩着。
我深吸一口气,推开门。
江屿正站在一个巨大的仪器前面,低头记录着什么。
他穿着一件灰色卫衣,头发有些乱,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听见声音,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我身上。
“来了。”他说,声音没什么起伏。
我把策划案递过去,紧张得手心冒汗。
他接过去,没看,直接翻到第三页,用红笔在一个流程图上画了个圈。
“这里,从展品布置到观众互动,预估时间三十分钟。
你计算过单个展品的平均讲解时间吗?
人流高峰期的拥堵系数考虑了吗?”
我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又翻到第五页。
“宣传方案,‘通过校园公众号和社团进行线上推广’。
具体是哪些公众号?
粉丝画像和我们这次活动的目标人群匹配度是多少?
预计转化率有数据模型吗?”
我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
这些东西,我根本就没想过。
“我……”
“回去重写。”
他把策划案扔回桌上,语气像在宣布一个物理定律,不容置疑。
“我需要的是一份可以执行的方案,不是一堆形容词。”
我拿起那份被判了死刑的策划案,狼狈地逃出了实验室。
回到宿舍,我对着电脑,脑子里一团乱麻。
江屿的话像一把手术刀,把我那点可怜的文学细胞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剖析得一清二楚。
原来在他眼里,我做的东西,一文不值。
我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那么强烈的怀疑。
整整一个通宵,我没睡。
我上网查了无数类似的活动案例,学着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用他那种理科生的思维,把每一个环节都量化成数字。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黑眼圈,把新方案发给了他。
这次,他回得很快。
“勉强能用。
周六活动现场,你是文学系的总负责人,设备调试和技术支持我负责。”
我看着“勉强能用”四个字,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周六,科技文化节现场。
我们系的展台就在物理系旁边。
我忙得脚不沾地,指挥着人布置场地,分发物料。
期间,我偷偷看了江屿好几次。
他正在帮他们系调试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设备,神情专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
下午两点,活动正式开始。
我们展台用来播放宣传片的投影仪突然黑屏了。
我急得满头大汗,重启了好几次都没用。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我感觉自己的头皮都在发麻。
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江-屿走了过来。
“什么问题?”他问。
“投影仪,突然不亮了。”我声音都在抖。
他蹲下身,检查了一下线路,然后抬头看我:“备用灯泡带了吗?”
我愣住了。“备用……灯泡?”
他叹了口气,那是我第一次在他脸上看到类似无奈的表情。
“投影仪的灯泡是消耗品,有固定使用寿命。
你们活动前没检查设备吗?”
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站起身,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喂,是我。
帮我从实验室带一个EP721的备用灯泡过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