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用捡笔说“它想换位置”这种温和方式搭话,确实能降低对方的抵触感,但有个绕不开的问题:万一对方没接话,或者直接说“不太想聊天”,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很多人一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觉得“我搞砸了,这次搭讪失败了”,甚至会反复琢磨“是不是我说错话了”“是不是我看起来很奇怪”,越想越焦虑,下次再遇到想搭话的人,连伸手捡笔的勇气都没了。

其实这种焦虑,大多是“被拒=失败”的错误认知在作祟——把“对方不回应”等同于“自己不行”,把一次简单的搭话,上升到“社交能力行不行”的高度。先跟你说个我朋友小林的事儿,你肯定能从他身上看到点自己的影子。

小林之前总说自己“不会社交”,后来听我聊了温和搭话的思路,决定试着在公司楼下的早餐店搭话。有天早上,他看到一个女生在买豆浆,刚付完钱,豆浆杯没拿稳,洒了几滴在手上。小林想起之前说的“调侃物品”的方法,深吸一口气走过去,递了张纸巾,笑着说:“这豆浆好像有点急着让你喝,都洒出来了。”

结果女生接过纸巾,只是说了句“谢谢”,就擦了擦手,拿起早餐快步走了,没再多说一个字。小林站在原地,瞬间就慌了——脑子里开始不停冒想法:“是不是我说的话太无聊了?”“是不是我递纸巾的时候动作太僵硬了?”“她是不是觉得我很奇怪,所以赶紧走了?”那天整个上午,他都没心思工作,反复回想当时的场景,越想越觉得“自己社交能力太差,连个搭话都搞不定”,之后半个月,再也没敢在早餐店跟人搭过话。

后来我跟他聊起这事,问他:“你知道那个女生那天为啥没接话吗?”小林摇头说“不知道,肯定是我不好”。我接着问:“你有没有想过,她可能早上要赶时间开会,没功夫聊天?或者她那天刚好心情不好,不想说话?”小林愣了半天,才说:“我没敢想这些,只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你看,这就是“被拒=失败”认知的问题——把所有“不回应”都归因为“自己不行”,忽略了对方可能有别的原因,比如赶时间、心情不好、当下不想社交。就像你走在路上,有人跟你搭话,要是你刚好急着去见朋友,你也会礼貌说“不好意思,赶时间”,不是因为对方不好,只是因为你有别的事。可轮到自己搭话被拒,就忘了“对方可能有别的情况”,一门心思否定自己,焦虑自然就来了。

再跟你说个更常见的场景:你在书店看到有人看一本你也喜欢的小说,犹豫半天走过去说“我也看过这本,里面主角的经历还挺戳人的”,结果对方抬头看了你一眼,说“哦,是吗”,就低头继续看书,没再理你。这时候你会怎么想?要是抱着“被拒=失败”的想法,可能会觉得“我是不是打扰到他了”“他是不是觉得我不懂这本书”,甚至会觉得“早知道不搭话了,太丢人了”;但要是换个角度想“他可能正看到精彩的地方,不想被打断”“他可能本来就喜欢安静看书,不喜欢聊天”,就不会那么焦虑,甚至会觉得“至少我试过了,没什么遗憾”。

两种不同的认知,带来的感受天差地别——前者会让你越来越怕搭话,甚至不敢再主动跟陌生人说话;后者会让你觉得“一次不回应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下次遇到想搭话的人,还愿意试试。

为啥“被拒=失败”的认知会这么折磨人?因为它犯了两个逻辑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以偏概全”——把一次搭话的结果,当成对自己社交能力的全面否定。就像小林,只因为一次搭话没被回应,就觉得“自己不会社交”,却忘了自己平时跟同事聊天挺轻松,跟朋友也能开玩笑。一次不顺利,不代表你所有社交都不行,就像你偶尔一次做饭没做好,不代表你永远做不好饭,只是那次可能火候没掌握好,或者调料放多了。

第二个错误是“忽略变量”——把对方的反应,完全当成自己能控制的事。实际上,搭话能不能成,除了你的方式之外,还有很多你控制不了的变量:对方的时间、心情、性格、当下的状态。比如对方是个特别内向的人,就算你说的话再有趣,他也可能不好意思接话;对方要是刚跟朋友吵架,就算你用再温和的方式搭话,他也没心情回应。这些变量都跟你没关系,却会直接影响对方的反应,你不能把这些“不可控的变量”带来的结果,算在自己头上。

之前我在咖啡馆遇到过一次类似的情况:看到一个男生在写笔记本,封面是我很喜欢的乐队图案,就走过去说“你也喜欢这个乐队啊?我上次去看他们的现场,氛围特别好”。结果男生抬头笑了笑,说“挺喜欢的,但我现在赶稿子,得赶紧写完,不好意思啊”。我当时笑着说“没事,你忙,我就是看到乐队封面有点激动”,然后就走了,没觉得有任何尴尬,更没觉得“自己失败了”——因为我知道,他不是不想聊,是真的赶时间,跟我没关系。

后来过了大概一周,我又在那家咖啡馆遇到他,他主动走过来跟我说“上次不好意思啊,那天稿子催得紧,没跟你多聊。你上次说的现场,是不是上个月在体育馆那场?”我俩就这么聊了起来,最后还加了微信,偶尔会分享乐队的新歌。你看,要是我当时觉得“他不跟我聊,就是我失败了”,可能下次再遇到他,就会躲着走,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交流了。

所以说,想摆脱这种焦虑,首先得把“被拒=失败”的认知,换成“被拒=当下不合适”——对方不回应,不是你不好,只是你们当下的状态、时间、心情不合适,就像衣服不合适,不是你身材不好,只是这件衣服的版型、尺码不适合你而已。

具体该怎么调整这种认知?有两个简单的小方法,你可以试试:

第一个方法是“列变量清单”——每次搭话被拒后,别着急否定自己,先在脑子里列一列“对方可能不回应的原因”。比如:他是不是赶时间?他是不是心情不好?他是不是本来就喜欢安静?他是不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列完之后你会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原因跟你没关系,都是对方的情况,这样你就不会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了。

比如小林那次,要是他当时能列一列,就会想到“女生可能赶时间去上班”“女生可能不喜欢在早餐店聊天”“女生可能只是习惯了安静吃早餐”,就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第二个方法是“定义‘成功’的标准”——别把“对方跟你聊起来”当成唯一的成功标准,把“自己敢主动搭话”“用了温和的方式”“没给对方压力”这些,也当成成功。比如你鼓起勇气跟对方说“这豆浆好像有点急着让你喝”,就算对方没接话,你也成功了——因为你克服了“不敢搭话”的恐惧,用了不越界的方式,没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就像你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就算摔了跤,没骑多远,也比不敢上车要成功;第一次学做饭,就算有点咸,也比不敢开火要成功。搭话也是一样,每一次敢主动开口,每一次用温和的方式,都是进步,都是成功,不用非得“聊起来”才算赢。

调整完认知之后,你会发现,就算搭话被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有人记住“那个跟我搭话的人”,也不会有人觉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没人会把你的一次搭话放在心上。就像你不会记住“昨天在早餐店跟你搭话的人”一样,对方也不会记住你,更不会因为一次不回应,就对你有什么负面评价。

后面还会聊到,遇到被拒的情况,该说什么话来体面收尾,比如“看来今天不是我解锁新朋友的幸运日”,既不会让自己尴尬,也不会给对方压力。但在学这些话术之前,得先把“被拒≠失败”的认知扎根在心里——不然就算知道该说什么,心里还是会焦虑,还是会怕搭话。

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之前有没有过搭话被拒的经历?当时是不是觉得“自己失败了”?现在再想想,有没有可能对方当时有别的原因,比如赶时间、心情不好?把这些想清楚,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能轻松一点,不会再被焦虑牵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