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平五年,齐郡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汶水两岸的桃花开得如云似霞,太守府后的书堂里,传来孩童朗朗的读书声。林嵩身着便服,站在窗外,听着儿子林峦与族中子弟诵读《诗经》,嘴角噙着笑意。
自父亲林靖回齐郡养老后,林嵩已接任胶东侯,虽未在朝中任职,却凭借林家在齐地近百年的根基,隐隐成为关东士族的翘楚。他延续了祖父与父亲的治家理念,一面打理田产、商路,一面延请名儒,在家中开设书堂,不仅教导族中子弟,还允许齐郡寒门学子旁听。
“父亲,您看峦儿这篇策论如何?”林砚从洛阳回来省亲,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正是林峦所作的《论农桑》。林砚如今在朝中任兰台令史,负责整理典籍,深受汉明帝信任。
林嵩接过竹简,细细品读。林峦虽只有十二岁,却已显露出过人的见识,策论中不仅引用了《氾胜之书》的农术,还结合了齐郡的水利现状,提出“修渠以通灌,教民以新法”的观点,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有你祖父当年的影子。”林嵩赞许道,“只是过于强调‘农本’,却忽略了商路的作用。你祖父常说,‘农为根,商为脉,根壮脉通,方能长久’,这话要让他记牢。”
林砚笑道:“侄儿这次回来,带了些洛阳太学的新注本,还有班固先生的《两都赋》,正想给峦儿讲讲。对了,陛下近来提倡儒学,下令在洛阳修建太学,还命人刻《五经》于石碑之上,天下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求学。父亲要不要让峦儿也去太学历练几年?”
林嵩沉吟片刻:“再过两年吧。他年纪还小,先把齐地的水土民情吃透,再去洛阳也不迟。根基不牢,学再多经史也无用。”
正说着,林础从江南回来,带来了漕运的账目与南方的新茶。林础掌管江南商路,性子活络,与江东士族往来密切,娶了吴郡顾氏的女儿,将林家的影响力延伸到了长江流域。
“大哥,江南今年收成好,漕运的粮食比往年多了三成。”林础递上账目,“只是交州那边有些不太平,俚人时常袭扰商队,要不要请朝廷派兵清剿?”
林嵩摇头:“不必。俚人袭扰,多是因为官府盘剥过甚。你让人带些丝绸、茶叶去交州,送给俚人首领,再跟当地郡守商议,减轻些赋税,比派兵征讨管用。当年先祖在秦末,不就是靠一个‘和’字,才在乱世中立足的吗?”
林辰的意识悬浮在堂中,听着兄弟二人的对话,心中欣慰。林砚沉稳,主理朝堂文事;林础灵活,拓展地方商脉;林嵩则居中调度,守好齐地根基。三人分工协作,恰如当年林衍、林墨辅佐林靖一般,将林家的“文武并重”发挥得淋漓尽致。
模拟器面板上的家族状态稳步提升: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家族存续状态:鼎盛(齐地、洛阳、江南联动,文商并举)
家族声望:国望(关东士族领袖,与皇室关系融洽)
家族资产:一千二百万钱(田产、漕运、丝绸、茶叶收益丰厚)
家族成员:
- 林嵩(家主,38岁,胶东侯,主理齐郡)
- 林砚(35岁,兰台令史,任职洛阳)
- 林础(32岁,掌管江南商路)
- 林峦(12岁,林嵩长子,在家中读书)
- 林溪(10岁,林嵩之女,嫁与北海孔融之子)
……(其余成员略)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明帝驾崩,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章帝性情宽厚,推崇儒学,延续了明帝的政策,史称“明章之治”。这一时期,天下安定,经济繁荣,林家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峰。
林砚因整理典籍有功,升任校书郎,参与《白虎通义》的编纂,与班固、贾逵等大儒共事,在文坛声望日隆。他将洛阳太学的新思潮传回齐郡,书堂里不仅讲授五经,还增加了算术、天文、地理等课程,族中子弟眼界大开。
林础则借着江南经济发展的东风,在吴郡开设了织坊,改良了丝绸纺织技术,所产的“齐纹锦”色泽艳丽,质地轻薄,远销西域,甚至传入了匈奴、西域诸国,成为东汉与西域贸易的重要商品。
林嵩则在齐郡推行“农桑互促”之法——让织坊收购农户的蚕茧,再将织坊的废料作为肥料返还给农户,形成良性循环。他还组织工匠改进了曲辕犁,使耕作效率提高了三成,齐郡的粮食产量跃居关东之首。
“父亲,洛阳传来消息,章帝陛下要举行‘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伯父让我们送些齐郡的新茶过去。”林峦已长成十六岁的少年,眉目间与林嵩颇为相似,只是多了几分书卷气。他如今不仅通读五经,还跟着林础学过商算,时常能提出些新颖的见解。
林嵩点头:“让商队多带些‘齐纹锦’,送给参会的大臣。记住,不必求他们为林家谋什么好处,只是让他们知道,齐郡安稳,百姓富足,便是对朝廷最好的支持。”
林峦领命而去。出发前夜,他做了个梦。梦中,先祖林辰站在齐郡的田埂上,手里拿着一株稻穗,对他说:“你看这稻穗,越是饱满,头垂得越低。咱们林家越是兴旺,越要记得‘藏锋’二字。文也好,商也好,最终都是为了百姓能安稳度日,别本末倒置了。”
梦醒后,林峦看着床头的传家玉佩,若有所思。他忽然明白,为何祖父、父亲总说“根基在乡土”——所谓世家,不是高高在上的门第,而是深深扎在泥土里,与百姓共生共荣的根系。
白虎观会议持续了数月,最终以《白虎通义》的编纂完成告终,将儒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参会的大臣们收到齐郡的新茶与丝绸,无不称赞林家“富而好礼”。章帝听闻后,对身边的人说:“齐郡林家,不恃宠,不骄奢,真乃世家典范。”
会后,章帝下旨,表彰林嵩“治郡有功”,赏赐黄金五十斤,允许林家在齐郡建立家庙,祭祀先祖。林嵩将黄金用于修缮书堂,又亲自选址,在家庙旁修建了一座“惠民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
家庙落成那天,林家子孙齐聚,林嵩亲自为先祖牌位上香。从林辰到林靖,九代人的名字依次排列,仿佛一条跨越近二百年的长河。林峦站在父亲身后,看着牌位,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伯父说,洛阳的世家子弟,如今都以能与林家联姻为荣。”林峦低声对林嵩说,“颍川陈氏还派人来提亲,想娶妹妹林溪。”
林嵩淡淡道:“联姻可以,但要选那些真正读书、为民做事的人家。像那些只知争权夺利、欺压百姓的门阀,就算地位再高,也不能沾。”他顿了顿,指着先祖的牌位,“你曾祖父他们,当年在乱世中挣扎,可不是为了让后代去攀附权贵的。”
林辰的意识笼罩在家庙上空,看着这一幕,心中平静。从秦末的风雨飘摇,到明章之治的盛世安稳,林家走过了近二百年。这二百年里,他们没有像有些世家那样,靠权谋诡计登上高位,也没有像有些豪强那样,靠巧取豪夺积累财富,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守着齐地,护着百姓,在农桑与文墨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
模拟器面板上,“历史节点预警”依旧平静,但林辰知道,盛世之下,往往潜藏着危机。章帝晚年,外戚势力已开始抬头,未来的东汉,恐怕不会一直这般安稳。
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看到,林峦在给寒门学子讲课时,眼里有光;林溪在织坊里教农妇织布时,脸上有笑;林嵩站在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神情满足。
这样的家族,就算遇到风雨,也能像齐郡的老槐树一样,牢牢扎根在泥土里,等待下一个春天。
家庙的香炉里,青烟袅袅,飘向齐郡的田野。那里,新插的秧苗绿油油的,正迎着阳光,努力生长。林家的故事,也像这秧苗一样,在时光的土壤里,继续扎根,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