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瓦夜话
狂欢渐歇时,我们折返青瓦巷。巷子里残留着零星的火把灰烬,月光重新接管了这片古老的天地。露水凝在青瓦上,泛着幽幽的微光,仿佛星辰坠落在屋檐。她蹲在白天发现刻痕的瓦当前,指尖轻轻摩挲那模糊的彝文:“‘火把照星路,银饰引归途’……这句口诀里藏着什么呢?”夜风拂过,她颈间佩戴的彝族银项圈轻轻晃动,那是她在火把节集市上买的,此刻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我掏出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递给她,里面是提前泡好的苦荞茶。她抿了一口,突然眼睛一亮:“苦荞的涩香里竟藏着回甘,就像这青瓦巷——白天的静谧与夜晚的热烈,都是它不同的韵味。”我们并肩坐在青石板台阶上,远处邛海方向仍传来零星的欢呼声,而此处只有瓦缝间蟋蟀的低鸣。“你知道吗?”她转头看向我,眼中映着巷子里一盏昏黄的灯笼,“小时候参加火把节,父亲总说彝族火把是‘驱散黑暗的勇气’,现在才明白,它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她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白天拍摄的彝族老人跳达体舞的照片,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如火焰般明亮。
话题不知怎的转到林老师的测绘图纸。她小心翼翼展开泛黄的纸页,月光透过瓦檐的缝隙,在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老师常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人们的生活是流淌的史诗。”她指尖抚过图纸上被红笔圈出的青瓦巷,“他研究这些老建筑,其实是想记录下这里人们的生活印记。”夜露渐重,她裹紧外套,却仍固执地对着图纸与青瓦巷比对,仿佛在黑暗中拼凑着生活的碎片。
3. 月下共悟
子夜时分,我们登上泸山半腰的观景台。山风带着邛海的湿气掠过,火把节的余温却仍在空气中残留。她取出随身携带的激光测距仪,对着远处青瓦巷的轮廓调整角度。“白天测的那处飞檐,角度与林老师图纸上的标注略有不同。”她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建筑自然沉降导致的偏移。”话音未落,山间突然传来悠远的歌声——是彝族青年在对山歌,男声浑厚如松涛,女声清亮似山泉,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与头顶的星光遥相呼应。
她静立片刻,忽然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口弦琴。纤细的手指拨动簧片,清泠的乐音如月光流淌,竟与山歌的旋律悄然相和。我望着她专注的侧脸,银项圈在星光下微微闪烁,仿佛古老传说里引路的星辰。一曲终了,她转头对我笑道:“火把节的热烈是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表达,而口弦的私语是人们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两者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西昌。”山风卷起她鬓边的碎发,远处邛海的波光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如同无数未眠的星子。
下山的路上,她脚步轻快,背包里的测绘图纸与口弦琴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明天我们去邛海看日出吧。”她突然提议,“带上林老师的图纸,或许晨光中的建筑轮廓,能让我们更理解他的用心。”夜空中,星光温柔地洒在青瓦巷的方向,几盏灯笼仍倔强地亮着,像散落人间的烟火。
第三卷:水韵流年·邛海晨光
邛海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晨雾中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