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深夜两点,万籁俱寂。顾晞确认所有窗帘都已严密拉拢,电子设备屏蔽器开启。她蜷缩在房间最角落的阴影里,打开一款极其隐蔽、以绝对匿名和加密著称的线上心理互助平台。

“暗室”。这是它的名字。

在这里,没有星光,没有顾晞,只有一个代号,“7号”。

她熟练地切换着语音频段,模拟出略微沙哑的低沉音色,将自己白日里遭遇的“困扰”——当然是经过层层伪装、剥离了所有明星与系统痕迹的版本——碎片化地倾诉出去。扮演一个被过度关注所困扰的普通人。

这像是一场自己对自己进行的精密手术,痛苦,但必要。

今晚,平台似乎进行了算法升级,推送了新的“互助匹配”。

一个默认头像,代号“M”,简介栏一片空白,注册时间……显示异常。

鬼使神差地,她点了匹配。

连接成功的提示音低低响起。

短暂的沉默后,频道那头传来一个声音。很奇特,非男非女,平滑得没有一丝人类应有的频率波动,语法标准得像新闻播报,却又奇异地能传达出一种……近乎纯粹的困惑。

“7号,您好。根据您的匿名倾诉记录,我有一个核心疑问无法解析。”

顾晞心头莫名一跳,指尖微微收紧。

那声音持续着,每一个字都像精准敲在她神经最脆弱的地方:“您所称的‘困扰’,其来源被判定为外界个体对您的‘爱慕’与‘关注’。这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回馈。据系统记录,绝大多数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并渴望这样的情感认同。为什么您非但抗拒,甚至因此痛苦?这并不符合逻辑。”

为什么抗拒?

顾晞几乎要笑出声,喉咙里却泛上铁锈般的苦涩。

她该怎么解释?解释那种无时无刻不被视线剥蚀的灼痛?解释失去一切边界、像个物品一样被所有人妄图拥有的恐惧?解释这种爱慕背后疯狂且恐怖的占有欲和破坏欲?

她不能。

但对着这个匿名的、声音奇怪却似乎真的在寻求答案的“陌生人”,她紧绷的神经裂开一道细缝。

她垂下眼睫,声音通过变声器后,是一种压抑到极致的平静,仿佛在叙述与己无关的事。

“你看过动物世界里,那些被聚光灯照得无所遁形、惊慌失措的猎物吗?”

“爱?”她极轻地重复了一遍那个字,如同在舌尖含化一块冰,寒意刺入骨髓,“当爱变成不容拒绝的强制,当关注成为无所不在的监视,当欣赏扭曲成病态的占有……它和恨有什么分别?甚至,它比恨更令人窒息。”

“M先生,或者女士,”她顿了顿,“这种‘爱’,本质上只是一场集体性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他们被某种东西蛊惑,绑架了自己的理性,却要求我这个受害者,对此感恩戴德。”

频道那头沉默了。长达十几秒的静默里,只有电流细微的滋滋声。

然后,那个平滑得如同机械般的声音,毫无波澜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它似乎不再是单纯的冰冷,而是带上了一丝更深层次的、连算法都无法处理的迷惘。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这其中存在着逻辑冲突。您的比喻……我无法理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关注与爱慕的一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