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间,东方曜拿出纸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想法。他记得曲辕犁要到唐代中后期才出现,如果能提前改良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有水车的改进、灌溉系统的优化...这些都能缓解旱情带来的影响。
正写着,柳茹嫣推门而入,看到桌上的图纸,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一些想法。"东方曜简单解释了改良农具的构想,"如果能推广这些技术,或许能缓解关中地区的旱情。"
柳茹嫣惊讶地看着他:"这些...你是怎么想到的?"
东方曜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连忙掩饰:"家父生前曾研究过农具改良,我只是记得一些。"
柳茹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说:"其实,我今日来是告诉你一个消息。三日后的朝会上,魏征大人会提议讨论关中旱情应对之策,或许这是你的机会。"
东方曜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机会。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帮助百姓,还能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我需要见到魏征大人。"东方曜坚定地说。
## 第4章 朝堂初试
三天后,东方曜在柳茹嫣的安排下,以民间农学专家的身份参加了朝会。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龙椅,面色凝重。魏征站在殿中,正在陈述关中旱情的严重性。
"陛下,关中地区已三月无雨,田地龟裂,百姓流离失所。虽已开仓放粮,但杯水车薪,恳请陛下再议对策。"魏征声音洪亮,字字铿锵。
李世民眉头紧锁:"众卿有何良策?"
殿下一片沉默,众臣面面相觑,无人敢言。就在这时,东方曜从人群中走出,拱手道:"陛下,小民有一策,或可缓解旱情。"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李世民打量着他,问道:"你是何人?有何良策?"
"小名东方曜,家父曾研究农事。小民以为,当前之急,一是改良农具,提高耕作效率;二是兴修水利,引水灌溉;三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耐旱作物。"东方曜不卑不亢地回答。
"哦?说来听听。"李世民来了兴趣。
东方曜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改良曲辕犁,减轻耕牛负担;设计新型水车,提高提水效率;在旱区推广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减少水稻种植。他还提出建立"分区储粮"制度,在各县设立粮仓,确保灾年粮食供应。
殿下众臣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些想法太过新奇,有人则认为值得一试。魏征若有所思地看着东方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些...可行吗?"李世民问道。
"小民已绘制图纸,并制作了简易模型,可请陛下过目。"东方曜呈上准备好的图纸和模型。
李世民仔细查看后,点头道:"想法新颖,确有道理。魏卿,你以为如何?"
魏征拱手道:"陛下,东方曜所言确有道理。老臣以为,可先在长安附近试点,若效果显著,再推广至全国。"
"好!"李世民拍板,"就按魏卿所言办。东方曜,朕命你负责此事,若有成效,重重有赏!"
方曜心中一喜,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王彦等人绝不会坐视他崛起,更大的挑战还在等待着他。
## 第5章 工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