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三人折腾了三天,总算把自来水装好了。当李越打开卧房的竹管龙头,清澈的井水 “哗哗” 流出来时,王老实吓得后退三步,指着水管喃喃:“真…… 真听话,不跑水妖了?” 张铁匠更绝,当场舀了瓢水喝,拍着大腿喊:“比井里的水甜!”—— 其实就是少了桶底的泥沙。

这事很快传到皇宫,皇帝听说李越家里 “水能自己流到屋里”,特意带着贵妃来参观。当看到厨房的竹管流出水时,贵妃惊讶地捂住嘴:“这要是装在后宫,哀家洗手就不用等宫女提水了!”

李越趁机提议:“陛下,可在皇宫御花园修个大蓄水池,用竹管引到各宫,再在管口装个木塞控制水流,既方便又干净。” 皇帝当即准了,还让李越负责监工。

结果施工时又出了岔子:工匠们把竹管接反了,蓄水池的水全流进了太医院的药圃,把刚晒的药材泡成了泥浆。太医院院正抱着湿漉漉的甘草找李越理论,李越哭笑不得,只能带着工匠重新调整竹管坡度,还在每个接口处贴了 “上高下低” 的木牌 —— 这大概是唐朝最早的 “施工警示牌”。

第八章 波斯使节的 “机械挑战”

就在李越忙着整改皇宫自来水时,波斯使节带着使团来长安朝贡。这波斯使者名叫伊思法罕,据说精通西域机械术,见了唐朝的火炮后,嘴上称赞,眼里却藏着不服。

朝贡宴上,伊思法罕突然起身,对皇帝拱手道:“大唐陛下,臣带来了我国的‘水力奇机’,能自动磨面,不知大唐可有能与之相比的巧器?” 说着,他让人抬上一个黄铜做的水力磨盘,盘上刻着复杂的花纹,看着颇为精致。

皇帝看向李越,李越心里暗笑:这不就是普通的水力磨吗,唐朝早就有了,只是结构没这么花哨。但他故意装作沉吟,说:“使者的机械确实精巧,不如三日后在城外渭水边比试,看谁的机械效率更高?”

伊思法罕欣然应允,觉得自己稳赢 —— 他的磨盘用了西域的齿轮,磨面速度比普通磨盘快一倍。

回去后,张铁匠来找李越,挠着头问:“小越,咱用啥比啊?总不能拿之前的水车去吧?” 李越却神秘一笑,拉着他去了铁匠铺,掏出一张图纸:“改水车,加齿轮组!”

原来李越想的是 “多级齿轮传动”—— 在水车的轴上装三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分别连接磨盘、风箱和捣药杵,这样水车转动时,能同时磨面、鼓风、捣药,一举三得。

可张铁匠看着图纸上的齿轮,犯了难:“这圈圈带齿的玩意儿,咋做才能转得顺溜?” 李越只能拿个苹果当模型,切出齿轮形状,手把手教他调整齿距:“齿和齿要咬得紧,又不能卡着,就像啃苹果,得一口一口咬,不能太急。”

折腾了两天,改良版水车总算做好了。比试当天,渭水边围满了人。伊思法罕的黄铜磨盘转起来时,围观群众纷纷惊呼,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这磨盘磨十斤小麦要半个时辰,还得专人看着加水。

轮到李越的水车上场时,场面更热闹了:水车转起来,磨盘 “呼呼” 磨面,风箱 “啪嗒” 鼓风,捣药杵 “咚咚” 捣着甘草,三个活儿同时干,半个时辰磨了二十斤小麦,还磨得更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