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林旭指导完新生,也走了过去。他仰头看着那个指印,看了很久。

然后,在没有人注意的瞬间,他伸出手,用指尖,极其轻微地触碰了一下那片岩壁,正好按在我留下的那个指印旁边。

仿佛在比较,在测量。

他的侧脸线条,在那一刻显得有些冷硬。

我收回目光,不再看他。

我知道,种子已经种下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训练机器。

学校课程结束后,我就泡在岩馆里。从最基础的热身、指力板悬吊、核心训练开始,一点点唤醒这具身体的肌肉记忆,同时疯狂提升基础体能。

这具身体太弱了。耐力、爆发力、指力、核心稳定性……全面落后于前世,甚至落后于队里很多新人。

每一次力竭脱落,每一次手指酸痛得连筷子都拿不稳,每一次肌肉撕裂又重组带来的剧痛,都让我更加清醒。

清醒地记得我是为什么回来。

‘鹰唳’那条线路,我爬了无数次。每一次都卡在不同的难点。

指力不够,在关键的指力点上无法稳定锁定身体。 核心力量不足,在仰角处无法有效贴住岩壁,消耗巨大。 耐力更是短板,往往还没到最后一个横移,前臂就已经泵感(由于乳酸堆积导致的肌肉僵硬肿胀感)十足,硬得像石头。

第三天下午,训练馆人不多。我又一次从‘鹰唳’的第三个仰角处脱落,悬在半空,喘着粗气,汗水滴进眼睛,刺得生疼。

手臂上的肌肉不受控制地颤抖着,指尖因为反复摩擦岩点而火辣辣地疼。

“这么练,不怕受伤吗?”

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

我下降落地,转头看去。

是陈响。队里的老队员之一,性格有点闷,技术却扎实得可怕,前世直到我死前,他都一直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但似乎和林旭关系很一般,两人几乎没什么交流。

他抱着胳膊,靠在一旁的垫子上,看着我。

“时间不多。”我言简意赅,拿起水壶灌了几口水。

“‘鹰唳’的第三个序列,你发力方式错了。”他语气平淡,没什么情绪,“那个反提(Undercling)之后,你不该直接上右脚踩那个小点,重心会丢。先沉胯,核心绷紧,用左脚勾住侧拉(Sidepull)的下缘,稳定住了再动态出手。”

我愣了一下,在脑海里迅速模拟了一遍他的说法。

前世我爬这条线时,力量已经足够,直接用爆发力就冲过去了,根本没注意这个细节。

但现在……

我重新系好安全绳,再次起步。

到了那个反提点,我深吸一口气,按照陈响的说法,没有急于向上,而是核心收紧,身体微微下沉,左脚精准地勾向他所说的那个隐蔽的侧拉下缘。

一个极其细微的支撑感传来!

就是现在!

右腿发力蹬伸,身体借着那一点支撑猛地向上窜起,右手瞬间够到了下一个大的耳片点(Jug)!

成功了!流畅地通过了这个卡了我整整一天的难点!

虽然因为体力消耗过大,最终还是在最后一个横移前脱落了,但通过难点的方式却省力且高效了许多!

我降下来,看向陈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