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旧报纸储存库内,昏黄的灯光将巨大的书架投射成一道道狰狞的黑影,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岁月混合的、独特的沉寂气味。

李文的指尖,轻轻地按在那篇标题为《一辆14路末班公交车深夜失踪,至今下落不明》的社会新闻上。那粗糙的、已经发黄的纸张,正透过他的指尖,向他传递着四十多年前那个夏夜所残留的、冰冷而混乱的信息。

一开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旁边那条关于“中央公园”的新闻上。那条新闻,是他对抗“祭品”命运的、第一块坚实的踏脚石。

但现在,这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却像一根无形的钩子,牢牢地勾住了他的心神。

【序列9:收藏家】的能力,让他本能地从这篇简短的、只有寥寥数语的报道中,“读取”到了一丝不和谐的“杂音”。

那是一种混杂在油墨和纸张纤维里的、极其淡薄的、类似于恐惧与迷茫的情绪残留。它不属于记者,也不属于印刷工人,它仿佛是从这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本身,渗透出来的。

“失踪……”

李文咀嚼着这个词。

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失踪意味着车辆被盗、司机潜逃,或者发生了某种未被发现的严重交通事故。报道中也确实提到了警方正在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但在李文现在的认知体系里,“失踪”这个词,拥有着更加恐怖、更加诡异的含义。

比如,他的同事,老陈。

又比如,那个位于二楼走廊的、会将人无声无息吞噬的“渴地”。

一个大胆的、让他自己都感到心惊的猜想,不受控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这起四十多年前的公交车失踪案,会不会……也是一件“异常事件”?

它与“静海之眼”的苏醒,发生在同一个夏天。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说,“静海之眼”的“呼吸”,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引发或唤醒城市里其他沉睡的、小型的“异常点”?

这个猜想,让李文感到一阵不寒而栗。

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他所要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孤立的、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去应对的“最终BOSS”。

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已经病入膏肓的城市。一个隐藏在现代文明外衣之下的、布满了无数个“异常”脓疮的巨大温床!

他再次闭上眼睛,将手掌完全覆盖在那张旧报纸上。

【扮演法:仔细研究你获得的每一件藏品,理解它的历史,解读它的内涵……】

他开始以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的姿态,去“解读”这件新的“藏品”。

【藏品:关于‘14路公交车失踪案’的报道】

【信息读取开始……】

【关键词检索:失踪、14路、末班车、异常、目击者、传说……】

这一次,他检索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这一天的报纸。他的意识,如同一个八爪鱼的触手,瞬间蔓延开来,开始“扫描”他之前已经读取过的、从1980年到1985年的所有报纸数据库。

海量的信息,在他的精神宫殿里飞速地流淌、碰撞、筛选。

【……检索中……】

【……1980年8月15日,《静海早报》,警方扩大搜索范围,仍未发现失踪车辆及司乘人员踪迹……】

【……1980年9月1日,《城市交通报》,14路公交线路将进行微调,末班车时间提前至晚十点……】

【……1981年,《静海市年度治安案件汇编》,将‘8.13公交车失踪案’列为悬案……】

【……1985年,《静海奇闻录》(民间出版物),首次将‘鬼公交’列为本市三大都市传说之一……】

找到了!

李文猛地睁开眼睛,眼神中闪烁着震惊与明悟。

原来如此!

这起在当年被列为“悬案”的失踪事件,在官方的记录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遗忘。但在城市的另一面,在那些街头巷尾的闲谈中,在那些神神叨叨的民间刊物里,它从未消失。

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下来。

它变成了一个“传说”。一个纠缠了这座城市几十年的、经久不衰的“城市怪谈”!

李文再也无法在旧报纸库里待下去了。他迅速地将那些合订本重新捆好,放回原位,然后快步离开了这个充满了陈旧记忆的地下室。

他没有回修复室,而是径直走向了图书馆三楼的“地方文献阅览室”。

这里收藏着建国以来,静海市本地出版社出版的所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刊物。

他像一个目标明确的猎人,直接略过了那些正襟危坐的官方史料,来到了最角落的一个书架前。这里存放的,都是一些内容庞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的民间文集、民俗考据、奇闻异事录等等。

在过去,李文只会把这些书当成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对里面那些夸张猎奇的内容付之一笑。

但现在,他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朝圣般的严肃态度,将它们一本一本地取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这些被主流知识体系所鄙夷和排斥的“糟粕”里,才隐藏着最接近“真实”的碎片。

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那是一本在2005年出版的、装帧花哨的硬皮书,书名充满了噱头——《静海都市传说:那些发生在你身边的恐怖故事》。

他迅速地翻到目录,一眼就看到了那个让他心跳加速的标题——《永不靠站的14路末班车》。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了那一页,贪婪地阅读起来。

书中的故事,显然经过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恐怖渲染,与四十多年前那篇简短的新闻报道已经大相径庭。

传说中,每当午夜时分,如果你独自一人站在14路公交那条已经废弃的老线路上等车,就有可能等到一辆永远不会在地图上出现的“幽灵公交”。

那辆车的外观是老式的,车身上布满了锈迹和污泥。车灯是诡异的暗红色,照在地上,不会留下任何影子。

车上的司机,永远低着头,脸隐藏在帽檐的阴影里,看不清面貌。而车上的“乘客”,则一个个面无表情,神情呆滞,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偶。

一旦你上了这辆车,你就再也无法下车。它会载着你,驶向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名为“终点站”的地方。

……

李文一字一句地读着,只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这些描述,充满了怪谈故事特有的夸张与不合逻辑。

但在他这个已经踏入“里世界”的非凡者看来,这些看似荒诞的描述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与“异常事件”高度吻合的特征。

“不会留下影子”……“没有灵魂的人偶”……“地图上不存在的终点站”……

这哪里是什么鬼故事?这分明就是一段来自亲历者的、经过了信息扭曲的“目击报告”!

李文的心沉了下去。

一个失踪事件,如果只是单纯的失踪,它会随着时间被人遗忘。但它却演变成了一个流传了几十年的、细节不断丰富的城市怪谈。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

那辆失踪的14路末班车,它不是“消失”了。

它是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个城市的阴影之中!

它还在运行!

李文合上书,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以为,自己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即将苏醒的“静海之眼”。但他现在才发现,这个城市,就像一栋表面华丽、内里却早已被白蚁蛀空的百年老宅。

那些所谓的“城市怪谈”,根本就不是故事。

它们,是这栋老宅墙壁上,一道道正在不断渗出脓水的、腐烂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