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影里的童年
小雅的名字里带个“雅”字,可她的童年,从未沾过半点雅致的边。
她出生在南方一个普通的村庄,家里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去。可这份“过得去”,似乎从来都与她无关。因为她上面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弟弟,而她,是那个夹在中间、最不被待见的女孩。
重男轻女的观念,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从小就套在小雅身上。
“丫头片子,赔钱货。”这是奶奶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小雅听得最多的评价。
父母算不上恶人,只是被环境和观念磨成了麻木的样子。好吃的,永远先紧着哥哥弟弟;新衣服,一年到头轮不到她一件,穿的都是哥哥穿旧了、打了补丁的;上学,父母本来不想让她去,是小学老师上门说了几次,才勉强让她进了学堂。
小雅从小就知道自己“不重要”。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沉默寡言,学会了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心里。
饭桌上,弟弟狼吞虎咽地啃着鸡腿,父母笑着给他夹菜,没人注意到小雅碗里只有白米饭和一点咸菜。她饿得头晕眼花,却不敢伸手,只能低着头,飞快地扒拉着米饭,假装自己不饿。
冬天,弟弟穿着厚厚的棉袄,跑出去玩雪,小雅却还穿着单薄的旧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双手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碰一下都钻心地疼。她不敢哭,怕招来母亲的呵斥:“哭什么哭?一点冷就受不了,以后怎么嫁人?”
哥哥欺负她,抢她好不容易攒下的几毛钱零花钱,父母看见了,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是姐姐,让着点弟弟。”
她像一株生长在墙角阴影里的野草,默默地汲取着微薄的阳光和雨露,努力地活着,不敢奢求太多。
唯一能让她感到一丝慰藉的,是读书。
在学校里,她可以暂时忘记家里的冰冷和饥饿。她聪明、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喜欢她,说她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每次拿到奖状,她都会偷偷地藏起来,不敢带回家——她知道,父母不会为她高兴,反而会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
她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路考上了初中、高中。高中住校,她终于不用再每天看着父母对弟弟的偏爱,不用再忍受饥饿和寒冷。但生活费,父母给得少得可怜,她只能省了又省,一天只吃两顿饭,顿顿都是最便宜的素菜。
别的女生买漂亮的笔记本、穿好看的衣服,她从不羡慕。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离开这个让她窒息的家,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大城市,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高考成绩出来,她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躲在学校后面的小树林里,哭了很久很久。那是喜悦的泪水,也是解脱的泪水。
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逃离那个充满阴影的家了。
可她没想到,那根无形的枷锁,早已深深嵌入她的骨髓,无论她逃到哪里,都摆脱不了。
2 大城市的微光
大学四年,是小雅人生中最轻松的一段时光。
省城的繁华,让她眼花缭乱,也让她充满了向往。她努力学习,年年拿奖学金,课余时间就去做兼职——发传单、做服务员、家教,只要能挣钱的活,她都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