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零二五年初夏的北京,林薇在又一个周五晚上八点整,收到了母亲从山东老家打来的视频电话。她瞥了一眼屏幕上闪烁的“妈咪”字样,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

“薇薇啊,吃饭了吗?怎么又在加班?你看看你,黑眼圈都快掉到地上了!”母亲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林薇无奈地笑了笑。

“妈,我吃了,公司楼下新开的轻食馆,健康得很。”她说着,悄悄将摄像头角度调整到只露出眼睛以上部位,遮住了桌上那碗已经泡发的红烧牛肉面。

母女俩闲聊了五分钟后,话题如预期般转向了那个永恒的主题:“你说你也二十六了,什么时候带个男朋友回来给妈看看?隔壁王阿姨家的女儿比你小两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林薇心里一紧,知道这场“催婚大戏”才刚刚开幕。

1. ChatGPT生成的完美男友

林薇是一名95后程序员,在北五环一家科技公司做前端开发。她所在的团队最近刚完成一个大项目,连续加班两个月后,产品终于上线。经理慷慨地给团队放了三天假,她却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这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

回到租住的公寓,林薇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朋友圈里不是晒恩爱就是晒娃,她烦躁地划拉着屏幕,直到看到一篇题为《为应付催婚,我用ChatGPT生成虚拟男友》的文章。

“AI换脸软件...区块链养鸡项目...肉身机器人...”林薇读着读着,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作为一名程序员,这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她立刻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到ChatGPT的API接口,开始编写代码。经过六个小时的奋战,她成功创建了一个名为“男友生成器”的程序。系统基于大量浪漫电影和小说对话训练,能够模拟出一个近乎真实的男友人格。

“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呢?”林薇想了想,输入:“Alex,中英文混用,职业是自由摄影师,喜欢旅行和捕捉生活瞬间。”

系统生成了一段简介:“Alex,29岁,毕业于北电摄影系,经营一家小型工作室。性格外向但不过分热情,喜欢狗多于猫,咖啡成瘾者,擅长做意大利菜。”

林薇满意地笑了,又生成了几张不同角度的AI合成照片。照片中的男子有着温和的笑容和艺术家的气质,完全符合父母对“理想女婿”的想象。

接下来的一周,林薇开始在朋友圈精心发布“恋爱日常”:一张模糊的牵手照片配文“三周年快乐!”(实际上是她自己左手牵右手);一杯咖啡的特写“某人突然送来下午茶,要胖一起胖!”(她自己点的外卖);甚至还有一段“男友”语音,是她用语音合成软件制作的:“薇薇,我到了,老地方见。”

母亲很快注意到了这些动态,视频通话的频率从每天一次减少到每周一次,话题也不再围绕“什么时候找对象”,变成了“Alex什么时候带你回家看看”。

林薇为自己的聪明暗自得意,却没想到这场骗局会以那种方式被揭穿。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林薇还在睡梦中,母亲的视频请求突然响起。她迷迷糊糊按下接听,却看到屏幕上不仅有自己的母亲,还有小姨、姑妈和几位她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