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七十三、《广陵散》:聂政刺韩的悲壮绝响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这首琴曲背后隐藏着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承载着慷慨激昂的侠义精神与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传战国时期,韩国大臣严仲子与韩王政见不合,遭韩王迫害,被迫逃亡他国。在流亡期间,严仲子听闻聂政是一位侠义之士,便前往聂政隐居之地,以重金相邀,请聂政为自己报仇。聂政起初因母亲在世、姐姐未嫁而拒绝,但当母亲去世、姐姐出嫁后,他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刺杀韩王。

聂政深知此次行动凶险万分,为了不连累他人,他独自一人前往韩国都城。他精心准备,改变容貌,混入宫廷之中。在一次韩王举办宴会的时机,聂政趁乱潜入宫殿,以琴音接近韩王。他怀抱古琴,弹奏起美妙的乐曲,琴声悠扬,吸引了韩王和众人的注意。当韩王放松警惕,靠近聆听时,聂政突然抽出藏在琴中的匕首,刺向韩王。韩王当场毙命,聂政也深知自己难以逃脱,为了不连累家人和朋友,他自毁容貌,剖腹自杀。

聂政的侠义之举和悲壮牺牲,深深打动了后人。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的英勇事迹编成琴曲,这便是《广陵散》。这首琴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强烈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全过程,从聂政的沉思准备,到接近韩王时的紧张气氛,再到刺杀瞬间的激烈冲突,以及最后的悲壮结局,都在琴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陵散》一直被视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文人雅士和音乐家的喜爱。魏晋时期的嵇康,对《广陵散》情有独钟,他不仅精通此曲的演奏,还将其中的侠义精神和不屈气节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信念中。嵇康在临刑前,从容不迫地弹奏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使得这首琴曲更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悲壮的氛围。

如今,《广陵散》依然在古琴音乐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首琴曲,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史诗,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邪恶时,要坚守正义,勇往直前。

七十四、《梅花三弄》:傲雪凌霜的君子之歌

《梅花三弄》,这首以梅花为主题的古琴名曲,以其清新淡雅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结构,展现了梅花傲雪凌霜的高洁品质,传达了古代文人对君子品格的崇尚和追求。

关于《梅花三弄》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此曲源于东晋时期桓伊所吹奏的笛曲。桓伊是东晋著名的将领和音乐家,他善吹笛,技艺高超。有一次,王徽之乘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久闻桓伊大名,便派人邀请他吹奏一曲。桓伊当时已经贵为高官,但他并不在意王徽之的身份,欣然下船,为王徽之吹奏了三段笛曲,这便是《梅花三弄》的雏形。后来,这首笛曲被改编为古琴曲,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梅花三弄》是根据古代民间流传的梅花主题音乐创作而成。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文人雅士们喜爱的题材。古代音乐家们以梅花为主题,创作了这首琴曲,通过音乐的形式,赞美梅花的傲雪凌霜之姿,表达对君子品格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