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如今,《渔樵问答》依然是一首备受推崇的古琴名曲。它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当那悠扬的琴音响起,仿佛能让人看到渔夫和樵夫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一种隐逸逍遥、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它提醒着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保持一颗闲适、逍遥的心,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追求一种自由、闲适、逍遥的生活。

八十一、《酒狂》:魏晋风骨的醉意狂歌

《酒狂》是现存古琴曲中极为特殊的一首,它以癫狂醉态为表象,却蕴含着魏晋文人傲骨铮铮的精神内核。相传此曲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通过琴音描绘了一位借酒佯狂的文人形象,实则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无声抗争。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目睹司马氏集团的残酷统治,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直接反抗。他常常独自驾车漫游,行至无路之处便放声痛哭而返。在这种背景下,阮籍创作了《酒狂》,通过琴曲中"醉步踉跄"的节奏变化,表达内心苦闷却又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

乐曲采用三拍子的特殊节奏,打破了传统古琴曲四平八稳的节拍规律。演奏时,右手弹奏出跌宕起伏的旋律,左手则配合以大幅度的"吟猱"技法,模拟醉酒之人摇摇晃晃的步态。第一段以舒缓的散板开始,仿佛主人公独酌微醺;中段节奏逐渐加快,表现酒意渐浓后的狂放不羁;末段又回归平静,暗示醉醒后的清醒思考。

明代琴谱《神奇秘谱》解题曰:"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揭示了曲中醉态背后的精神追求。当代琴家姚丙炎在打谱时特别强调:"此曲之'狂',不在形而在神,表面醉态百出,实则心如明镜。"

有趣的是,1957年古琴大师溥雪斋演奏此曲时,创新性地加入了"泼剌"等强烈指法,使醉态表现更为生动。而现代演奏家龚一则通过控制节奏的微妙变化,展现了醉与醒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些不同诠释,都丰富了《酒狂》的艺术表现力。

八十二、《关山月》:戍边将士的苍凉吟唱

《关山月》是一首充满边塞风情的古琴名曲,其苍凉悲壮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古代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这首琴曲最早见于《梅庵琴谱》,相传为唐代诗人李白《关山月》诗意的音乐诠释。

乐曲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景象开篇,左手按音模拟山峦起伏,右手散音如风声呼啸。中段转入低沉,表现将士们"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悲怆心境。末段通过连续的"轮指"技法,营造出"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的绵长思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采用罕见的"乙凡调"定弦,营造出独特的苍凉音色。民国时期琴家王燕卿在《梅庵琴谱》中记载:"此曲音调悲壮,有金戈铁马之声。"当代演奏家成公亮通过考证认为,曲中某些特殊指法源自古代军乐。

在流传过程中,《关山月》与唐代边塞诗结下不解之缘。许多琴家在演奏时,常联想到岑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的诗句。1978年,古琴大师吴景略与京剧名家俞振飞合作,将琴曲与昆曲唱腔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