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暴雨突袭的周五傍晚,苏晚盯着手机屏幕上“配送延迟”的提示,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作为“拾光”书店的店长,她刚结束盘点,饥肠辘辘地订了份简餐,却没想到被堵在了晚高峰的暴雨里。玻璃门外,雨帘密集得像一道墙,模糊了街对面的霓虹。苏晚正准备关掉外卖软件,门铃突然“叮咚”响了——一个浑身湿透的男人站在门口,黑色冲锋衣的帽檐压得很低,手里提着一个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餐盒,水珠顺着他的下颌线滑落,在脚边积成一小滩水洼。

“苏晚女士的外卖?”男人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像是被雨水呛到过。

苏晚愣了一下,连忙点头:“是我的,辛苦你了,快进来避避雨吧。”

男人摆摆手,把餐盒递过来,指尖不经意间碰到苏晚的手,冰凉的触感让两人都顿了顿。“不用了,还有下一单。”他说完,转身就要冲进雨里,却被苏晚叫住。

“等一下!”苏晚跑进吧台,拿出一把黑色的大伞,追出门塞进他手里,“雨太大了,这个你拿着,下次路过再还就行。”

男人抬头,帽檐下的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亮了亮,看清苏晚的脸时,似乎有些惊讶。他接过伞,说了声“谢谢”,便迅速消失在雨幕中,只留下一个挺拔的背影。苏晚回到店里,打开餐盒,热气腾腾的番茄牛腩饭还冒着香气。她看着门口那把男人落下的钥匙——刚才递伞时不小心从他口袋里掉出来的,钥匙链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相机模型,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每天都会把伞放在门口显眼的位置,却再也没见过那个送外卖的男人。直到周三下午,一个穿着浅灰色衬衫的男人走进书店,手里拿着那把黑色的伞,径直走到吧台前。

“苏店长,来还伞。”男人笑着说,露出两颗浅浅的梨涡。他摘掉墨镜,苏晚才认出,正是那天送外卖的人。只是褪去了冲锋衣的狼狈,换上衬衫的他,气质干净又沉稳,手里还多了一个相机包。

“你好,钥匙也是你的吧?”苏晚拿出那串挂着相机模型的钥匙,递了过去。

男人接过钥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抱歉,那天太急了,谢谢你。”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书架上的摄影集,“没想到你这里还有这么多小众摄影师的作品。”

“我平时喜欢收集这些。”苏晚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照片,“这些都是顾客留下的,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男人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眼神里带着欣赏:“我叫陆屿,是个摄影师。”

“苏晚,这家书店的店长。”

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咖啡的香气。那天下午,陆屿在书店待了很久,两人从摄影聊到城市的老街道,从喜欢的作家聊到对生活的看法,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

自那以后,陆屿成了“拾光”书店的常客。他常常背着相机来,点一杯苏晚手冲的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看书,一边观察着书店里的人。偶尔,他会拍下一些瞬间——认真看书的老人,互相追逐的孩子,或是在吧台后忙碌的苏晚。苏晚第一次看到陆屿拍的自己,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她正在整理新书,阳光落在她的侧脸上,发丝被风吹起。陆屿拿着相机走过来,屏幕上的画面温暖又细腻,让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别过脸。

“拍得很好,就是……能不能别发出去?”苏晚小声说。

陆屿笑着点头:“当然,这是只属于你的照片。”他顿了顿,又说,“下周有个城市摄影展,我有作品参展,想邀请你去看看。”

苏晚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摄影展那天,苏晚站在陆屿的作品前,有些惊讶。他的照片里,没有繁华的商圈,没有标志性的建筑,只有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温暖——老巷子里晒太阳的猫,凌晨还在营业的馄饨摊,雨夜中互相搀扶的老人……每一张都带着温度,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都是你走遍大街小巷拍的?”苏晚问。

“嗯,想记录下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陆屿看着她,“就像你打理书店,想给大家一个能安静停留的角落。”

苏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脸上有些发烫。展览结束后,陆屿带苏晚去了附近的一家老面馆。昏黄的灯光下,陆屿给她讲起自己的经历——曾经在大厂做设计,每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拿起相机,拍下了巷口那棵老槐树,才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于是,他辞掉了高薪的工作,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虽然收入不稳定,却过得无比踏实。

“有时候会觉得很难,尤其是接不到单子的时候。”陆屿喝了一口面汤,语气坦诚,“但每次看到自己拍的照片,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苏晚看着他眼里的光,想起自己开书店的初衷。三年前,她放弃了稳定的教师工作,用所有积蓄盘下了这家小书店。身边的人都说她傻,在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开实体书店就是“逆流而上”。可她始终觉得,总有人需要一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地方,就像总有人需要陆屿镜头下的那些温暖。

“我懂你的感受。”苏晚轻声说,“刚开书店的时候,连续半年都在亏损,每天都在担心第二天会不会倒闭。但每次看到有人在这里找到喜欢的书,露出开心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陆屿看着她,眼神温柔:“苏晚,你很勇敢。”

那天晚上,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夏末的凉意,吹散了白日的燥热。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会有重叠的瞬间,让彼此都有些心跳加速。

苏晚和陆屿的关系,在一次次的相处中,慢慢靠近。陆屿会在清晨给苏晚带刚出炉的包子,会在雨天提前到书店门口等她下班,会在她遇到棘手的顾客时,默默帮她解围。苏晚也会在陆屿熬夜修图时,给他准备好夜宵,会在他找不到拍摄灵感时,陪他去城市的老街道散步,给他讲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故事。书店里的老顾客都看出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常常笑着打趣他们。苏晚每次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而陆屿则会笑着回应:“正在努力追求苏店长。”

就在两人感情逐渐升温时,苏晚的父母突然从老家过来。得知陆屿是个没有稳定工作的自由摄影师后,苏晚的母亲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小晚,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在咖啡馆里,苏母把菜单重重地拍在桌上,“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培养出来,不是让你找一个连稳定工作都没有的人!你之前的那个同事,家境好,工作稳定,哪点不比他强?”

“妈,陆屿他很优秀,只是他的工作性质和别人不一样。”苏晚试图解释,却被母亲打断。

“优秀能当饭吃吗?”苏母看着一旁沉默的陆屿,语气带着不屑,“小伙子,我不是看不起你,只是我们家小晚,需要的是一个能给她安稳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整天背着相机瞎晃悠,连下个月房租都不知道在哪的人。”

陆屿的脸色有些苍白,却还是保持着礼貌:“阿姨,我知道您担心苏晚,我会努力给她更好的生活。”

“努力?怎么努力?靠拍照吗?”苏母冷笑一声,“我劝你还是早点放弃吧,别耽误我们家小晚。”

那天的见面,不欢而散。苏晚送父母回酒店后,心情低落地走在街头。陆屿从后面追上来,递给她一杯热奶茶。

“别难过,阿姨说的也有道理。”陆屿的声音有些沙哑,“或许,我真的给不了你想要的安稳。”

“陆屿,我不是在意这些的。”苏晚看着他,眼里满是心疼,“我喜欢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工作。”

陆屿看着她,心里既感动又愧疚。他知道,苏晚的父母说得没错,他现在的状况,确实给不了苏晚稳定的生活。那天晚上,陆屿没有送苏晚回家,只是说了句“让我想想”,就转身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陆屿没有再去书店。苏晚每天都会把他喜欢的咖啡做好,放在靠窗的位置,却始终等不到他的身影。她给陆屿发消息,没有回应;打电话,也无人接听。苏晚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苏母看着女儿日渐憔悴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忍,却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小晚,长痛不如短痛,他要是真的喜欢你,就不会这么轻易放弃。”苏晚没有说话,只是每天照旧打理着书店。只是没有了陆屿的身影,书店里似乎少了几分生气,连咖啡都变得没那么香了。

陆屿其实并没有放弃。那段时间,他接了一个偏远山区的拍摄项目,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天黑才回来。他想通过这个项目,赚一笔钱,证明自己有能力给苏晚稳定的生活。山区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网络,信号也时好时坏。每次休息时,他都会拿出相机,翻看里面拍的苏晚的照片,心里充满了思念。他想起苏晚说过,喜欢城市里的老街道,喜欢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温暖,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拍出更好的作品,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不辜负苏晚的信任。

一个月后,陆屿终于完成了项目,拿着报酬回到了城市。他第一时间就去了“拾光”书店,却看到苏晚正和一个男人在吧台前说话,那个男人手里拿着一束玫瑰花,笑容温柔。陆屿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砸了一下,转身就走。苏晚看到他的背影,连忙追了出去:“陆屿,你等等!”

陆屿停下脚步,却没有回头:“祝你幸福。”

“你误会了,他是我表哥,来送我爸妈回去的。”苏晚跑上前,拉住他的胳膊,“你这一个月去哪了?为什么不接我电话,不回我消息?”

陆屿看着她泛红的眼睛,心里满是愧疚:“对不起,我去山区拍项目了,那边信号不好。我……”

“你是不是因为我爸妈的话,才躲着我?”苏晚打断他,眼里带着委屈,“陆屿,我以为你懂我,我不在乎你有没有稳定的工作,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和我一起面对困难的勇气。”

陆屿看着她,突然把她拥入怀中:“对不起,苏晚,是我太固执了。我只是想证明,我能给你幸福。”

“能和你一起,就是幸福。”苏晚靠在他怀里,眼泪掉了下来,“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一起面对,好不好?”

“好。”陆屿紧紧抱着她,仿佛要把这一个月的思念都融进这个拥抱里。

那天下午,陆屿带着苏晚去了他的工作室。那是一个小小的阁楼,里面摆满了他拍的照片,墙上还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正是苏晚在书店整理新书的样子,阳光正好,她的笑容温柔又明亮。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陆屿从背后抱住她,“苏晚,谢谢你,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有了归属感。”

苏晚转过身,踮起脚尖,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我也是。”

自那以后,苏晚和陆屿的感情更加坚定。陆屿的摄影事业也渐渐有了起色,他的作品因为充满温度和故事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甚至有出版社找他合作,出版摄影集。苏晚的书店,也因为陆屿的照片,多了很多特色。他们在书店的角落开辟了一个“城市故事墙”,专门展示陆屿拍的城市角落,还有顾客留下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回忆。很多人因为这些照片和故事,特意来到书店,“拾光”也成了这座城市里小有名气的“网红书店”。苏晚的父母,在看到陆屿的努力和两人坚定的感情后,也渐渐松了口。虽然还是会担心,但不再反对他们在一起。

一年后,陆屿的摄影集《城市的温度》出版了。首发签售会,他特意选在了“拾光”书店。那天,书店里挤满了人,有喜欢他作品的读者,有书店的老顾客,还有苏晚的父母。签售会间隙,陆屿拿起话筒,走到苏晚身边,眼神温柔地看着她:“这本书里的每一张照片,都藏着这座城市的温度,而这份温度,大多来自于你。苏晚,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让我明白,比起镜头里的风景,身边的人才是最珍贵的。你愿意嫁给我吗?”

苏晚看着他,眼里满是泪水,却笑着点头:“我愿意。”

掌声和欢呼声在书店里响起,苏晚的父母也红了眼眶,笑着为他们鼓掌。陆屿单膝跪地,拿出一枚用相机镜头碎片设计的戒指,轻轻戴在苏晚的手上。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温暖又明亮。

婚后,苏晚和陆屿依旧经营着书店和摄影事业。他们会在周末一起去城市的角落采风,陆屿拍照,苏晚收集故事;会在雨天躲在书店里,煮一壶热茶,看窗外的雨帘,聊彼此的心事。有时候,苏晚会看着陆屿认真拍照的样子,想起那个暴雨天送外卖的身影,心里满是庆幸——幸好那天她递出了那把伞,幸好他们没有错过彼此。

傍晚时分,苏晚靠在书店的窗边,看着街对面的霓虹逐渐亮起。陆屿从背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手里拿着刚拍好的照片——照片里,晚风拂过苏晚的发丝,霓虹的光落在她的脸上,温柔得不像话。

“拍得真好。”苏晚笑着说。

“因为镜头里是你。”陆屿低头,在她的额头上印下一个吻。

这座城市很大,人潮汹涌,霓虹闪烁。但对苏晚和陆屿来说,只要身边有彼此,再漫长的路也不孤单,再平凡的日子也充满温暖。晚风会停,霓虹会暗,但他们对彼此的爱,会永远停留,在时光里,在岁月中,成为彼此生命里最珍贵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