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水源远流长,流经陕西境内的时候,就有了泾阳县。泾阳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泾河北岸”,依据古代“山南水北以为阳”的命名原则,在战国时期设县时定的名,距今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了。
泾阳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有着关中“白菜心”的美称,不仅物产丰饶,文人雅士也不乏有之。明代的时候,为了补足“笔架山无笔”的风水缺憾,修建了崇文塔,象征毛笔与西北笔架山呼应,此后便出了很多有名的文人雅士。
据现存明清时期《泾阳县志》记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116位文科进士,其中明代57人,清代59人,由于清代县志对科举人物未详细记载,所以大多已经无从考证。
但是我爷爷的爷爷遇到的可是真正的举人,因为他就是举人家的长工。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蒲城许家村,我爷爷的爷爷家中发生变故,父母因为久病无药医治陆续离世,又是一个灾年,地里颗粒无收,就连路边的草和树皮都被人薅回去煮着吃了,周边能吃的东西被村民们早都采摘回去进了肚,兄弟俩都是一米八的壮汉子,正是能吃的时候,常常被饿的头晕眼花,再这样下去连命都没有了。
“栢林哥,我们要饭去吧!总比在家里饿死强啊!”许栢长抬头看着皮肤黝黑的许栢林说,许栢林看着家中破落的房子几近倒塌,门板上有着碗大的窟窿,翻遍所有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父母都已走,他们也就可以出去活命了。
“走!”许栢林说了一个字,兄弟俩简单的收拾了两件衣服,用一个花布包袱包上,去父母的坟头磕了个头,告诉他们两人要去讨活路,以后有钱了回来好好给父母修个坟。又去跟村里的乡党和本家人一一道别,大家把他们送到村口,眼睁睁的看着兄弟俩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线中,都叹着气回去了,自家的锅都揭不开,又咋帮别人呢?
兄弟俩背着包袱,边走边说,“哥,咱往西南上走吧,听说省城那里人日子都过的舒坦些,就靠咱俩这身体,给人家拉个长工都能给口饭吃。”许栢长经常在外面跑着给人家干活 ,见识也多一点。
“行,那咱就往省城走,总能有口饭吃。”许栢林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与其在家挨饿等死,还不如出去好好拼一把,总得找个活路。
兄弟两人一路看着太阳辨着方向,遇到有村落的地方就在人家门口讨口饭吃,遇到好心人家里又宽裕的,还能多给个黑馍,条件不好的给端碗水,他们已经感激不尽了。
一到晚上,两个人就挤在别人家门口的墙角睡一晚,没有村子的时候,就睡在桥洞下,树林子里,破庙里,还得操心有狼过来吃人,两人手上一人拿了一个棍子,累的时候当拐棍用,遇到野狗和狼之类的,还能当个武器抵挡一阵。多亏现在是伏里天,如果是冬天,估计两人都得冻死在外面。
这样风餐露宿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许栢长病倒了,身上发起热来,一个健壮的大男人躺在路边的草稞里爬不起来。
“栢长,快醒醒,你不能睡,前面有个村子,你再坚持一下,我去给你到村里找个大夫看看。”许栢林急的头上冒汗,这是打摆子吗?以前同村有人这样,几天人就没了。省城还没到,弟弟就病倒了,这要是把命搭到这,他这个做哥哥的咋有脸回去见先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