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的修鞋摊,在巷口一摆就是二十五年。
他的摊位很简单,一块厚木板搭在两个铁桶上,上面放着锥子、剪刀、鞋钉、胶水和几卷不同颜色的鞋带。旁边一个旧木盒里,装着他的老花镜和一个磨得发亮的铁皮水壶。老吴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劳动布褂子,裤脚卷起,露出一双沾着鞋油的布鞋。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色鞋油,但这双手却异常灵巧。
每天天不亮,老吴就推着他的小推车来到巷口,支起摊位,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修鞋的手艺好,收费又公道,巷子里的街坊邻居,甚至附近几条街的人,都愿意把鞋拿来给他修。
“吴师傅,这鞋开胶了,帮我粘一下。”
“吴师傅,鞋跟磨平了,能换个新的吗?”
“吴师傅,我这鞋带断了,给我换一根。”
老吴总是笑着应承下来,接过鞋子,麻利地开始修补。他修鞋的时候很专注,眉头微蹙,眼睛紧紧盯着手里的活计,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那双需要修复的鞋子。
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鞋子坏了大多直接扔掉买新的,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巷子里的其他小摊小贩都陆续改行了,只有老吴,依旧守着他的修鞋摊,守着巷口的那片方寸之地。
有人劝他:“老吴,别干了,赚不了几个钱,在家享享清福多好。”
老吴总是摇摇头,手里的活计不停:“干了一辈子了,习惯了。再说,万一有人需要呢?”
其实,老吴守着这个修鞋摊,不仅仅是习惯,更是为了一个承诺,一个等待。
二十五年前,老吴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刚刚接过父亲的修鞋摊。那时候,巷子里住着一个叫小梅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小梅最喜欢穿一双白色的帆布鞋,每次鞋子脏了或者开胶了,都会拿来给老吴修。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了。小梅会坐在摊边的小马扎上,看着老吴修鞋,和他聊学校里的趣事;老吴则会一边修鞋,一边听着小梅的笑声,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有一天,小梅拿着她的白色帆布鞋,红着脸对老吴说:“吴大哥,这双鞋我很喜欢,你能帮我好好修修吗?我下个月要去外地上学了。”
老吴接过鞋子,看到鞋头有些磨损,鞋带也快断了。他认真地把鞋子打磨干净,粘好开胶的地方,又换了一根新的白色鞋带,还在鞋头处缝了一圈小小的白色花边,让鞋子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修好了,”老吴把鞋子递给小梅,“这样穿起来更舒服,也更耐穿。”
小梅接过鞋子,爱不释手,她看着老吴,小声说:“吴大哥,谢谢你。我毕业后就回来,到时候,我还来你这儿修鞋。”
老吴的心里“怦怦”直跳,他用力点了点头:“好,我等你回来。”
小梅走的那天,老吴特意早起,推着修鞋摊去了火车站。他没有上前和小梅告别,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手里紧紧攥着一根和小梅鞋带一样颜色的白鞋带。
从那以后,老吴就守着他的修鞋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小梅回来。他每天都会把修鞋摊收拾得干干净净,把那双用来给小梅修鞋的小剪刀和细针擦得锃亮。他还特意留了一个干净的小盒子,里面放着几双崭新的白色帆布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