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人生优化”的APP风靡全国,它能通过大数据为你做出最完美的选择。 我因反感被数据操控,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异类。 直到APP开始推送“潜在犯罪者”预警,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榜首。 为自证清白,我不得不侵入系统寻找真相。 却发现所谓的数据犯罪预警,不过是清除“不稳定因子”的完美借口。 而真正需要被优化的,是这个用数据奴役人类的世界。
---
1
车窗外的城市,像一块被过度修饰的画布。每栋大楼的玻璃幕墙,都反射着“智云生活——您的最佳选择”的巨幅流光广告。人行道上,人们步履匆匆,视线大多黏在掌心闪烁的屏幕上,偶尔抬头,眼神空洞,像是在等待下一个来自掌中世界的指令。
林默收回目光,指尖在冰冷的车窗上划过。他的手机安静地躺在裤兜里,没有安装那个几乎人手一个的“人生优化”APP。这让他成了车厢里一个突兀的静默点,一个不和谐的杂音。旁边一个穿着得体套装的女士,正对着手机麦克风细语:“‘优生活’,根据交通数据和我的日程,推荐我午餐吃什么?”一秒后,手机传出温和的电子音:“您附近三百米内的‘轻食记’新推出牛油果鸡胸肉沙拉,评分9.8,符合您的健康管理目标,已为您预约十二点十五分的位置。”
女士满意地收起手机,目光扫过没有亮屏的林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仿佛在说:这个人,怎么不优化一下自己?
林默提前一站下了地铁。他讨厌被算法计算好的“最佳路线”,宁愿多走几步,穿过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社区。这里的墙壁斑驳,晾衣绳横七竖八,带着一种杂乱却真实的生活气息。与外面那些光鲜亮丽、每一步都被“智云”规划好的街道相比,这里像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却让林默能喘口气。
他在一家招牌褪色的旧书店门口停下,老板老陈正眯着眼,用一把裁纸刀仔细地裁开一本旧书的毛边。“来了?”老陈头也没抬。
“嗯。”林默应了一声,熟门熟路地帮他把门口被风吹乱的书堆整理好。这里是他唯一的避风港。老陈是少数和他一样,拒绝“人生优化”的人。用老陈的话说:“人生要是都能被优化,那还叫人生吗?那叫程序。”
然而,这种“不合作”的代价正在显现。上周的公司晋升答辩,业绩突出的林默,输给了一个各方面平平、但“人生优化”评分极高的同事。HR给出的反馈很“数据化”:林默的社交网络活跃度低于平均值,行为模式存在“非典型性波动”,不符合公司“利用大数据优化人才结构”的战略方向。连交往了三年的女友小薇,也在一次次“APP建议我们去看这部电影”、“APP说这家餐厅更适合约会”之后,在上个月提出了分手。最后一条信息是:“林默,你太固执了。‘优化’说我们长期目标契合度下降至43%,也许分开对彼此都好。”
他试图解释,数据不能代表一切,真正的感情和选择应该来自内心。但小薇看他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拒绝使用电灯的原始人。
2
晚上回到租住的公寓,楼道里的智能屏循环播放着“人生优化”的最新宣传片:“告别选择困难,拥抱完美人生!最新犯罪预警功能上线,守护您和家人的安全!”画面上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在数据构建的“安全壁垒”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