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股清晰的、带着些许“骄傲”情绪的“意念”传入她脑海,引导着她向竹林深处走去。在一处阳光充足、土质松软的坡地上,她发现了十几株姿态格外优雅、竹皮泛着深沉紫光的竹子。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说:“我们在这里。”
第四章:竹友
苏青的“听竹小院”渐渐有了名气,订单越来越多。这也引来了镇上一些人的侧目。最大的竹器厂老板赵大头,是镇上的老户,守着祖传的厂子,做的多是批发的粗重竹器。他起初对苏青的“小花样”不屑一顾,认为她坏了竹编厚重传统的名声。后来见她的东西居然能卖上好价钱,便开始有些眼红,甚至暗中向供应竹料的农户施压,想卡住她的原料。
就在苏青为原料问题烦恼时,一位不速之客拜访了小院。来人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干净儒雅。
“您好,苏小姐,冒昧打扰。我叫陆云深,是省林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竹类资源的可持续培育与利用。”他递上名片,目光却被工作台上一个半成品的竹丝灯罩牢牢吸引,“我关注您的账号很久了,您的作品……非常特别。您似乎不是在‘加工’竹子,而是在与它‘对话’。”
苏青心中微动,这个观察角度很独特。陆云深不仅欣赏作品的美感,更对她的原料处理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带来了科学的视角:如何根据竹器的不同用途,科学地选择竹龄、确定最佳的砍伐时间、优化蒸煮和干燥工艺以极大提高防裂和防霉性能。他严谨的数据和实验精神,为苏青纯粹依靠感知和经验的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起初,苏青对这个过于“理性”的科学家有些本能的抗拒,觉得他的理论会破坏竹子的“灵性”。但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改变了她的看法。
她发往北方一批定制竹编灯罩,客户收到后不久,却出现了大面积的开裂和变形,投诉电话几乎打爆。苏青心急如焚,在竹林里呆坐了一整天,试图与竹子沟通,却只感受到一片沉默的焦虑。
陆云深得知后,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而是立刻取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很快,他找到了症结: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与南方湿润环境差异巨大,苏青沿用爷爷传下的传统处理方法,对于应对极端温湿变化存在不足。他连夜帮她调整了竹材的蒸煮温度曲线和干燥房的湿度控制参数,并建议在竹器表面涂饰一种他团队新研发的、环保无色的植物基保护剂。
问题迎刃而解。这次事件让苏青深刻意识到,爷爷传承的“心法”与陆云深的“科学”,如同竹子的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感性的灵性需要理性的技术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