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顾伟靠回椅背,双手交叉放在桌上,“我想提议合作。不是那种低级的捉奸闹剧,而是联手弄清楚,这场令人作呕的戏码,到底是谁在主导,目的又究竟是什么。我相信,单纯的感情出轨,解释不了陈建斌的沉迷,也解释不了苏晴为何要如此刻意地模仿你。”
“合作?”沈静审视着他,“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以顾先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让苏晴立刻离开陈建斌,甚至让他身败名裂。”
“好处?”顾伟眼中掠过一丝沈静无法完全解读的复杂情绪,像是恼怒,又夹杂着一丝不甘,“我需要确保,苏晴离开陈建斌之后,不会去寻找下一个‘替代品’。我更想知道,她究竟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有些天真、渴望认同的苏晴,还是只是一个被某种欲望或者外力设定好程序的……精美赝品。这对我的……‘控制欲’来说,很重要。”他毫不掩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反而将其作为合作的坦诚筹码。
沈静沉默了片刻。顾伟无疑是个极其危险的男人,他的冷静近乎冷酷。但眼下,他是唯一能提供她无法触及的信息和资源的潜在盟友。而且,他说的不无道理,她也迫切地想知道,陈建斌这场追寻旧梦的荒唐戏码,背后是否藏着更不堪的真相。
“具体怎么做?”她最终问道,声音低沉。
第五章:交锋与试探
一种基于各自利益和好奇心的脆弱同盟,在“拾光”咖啡馆的角落悄然建立。之后的日子,他们通过加密的通讯软件交换情报,偶尔在咖啡馆进行短暂、看似偶然的碰面。
顾伟提供了一些让沈静脊背发凉的信息:一部分通过非常手段获取的苏晴的加密日记片段和网络聊天记录。记录显示,苏晴对陈建斌的感情并非纯粹的爱恋,更像是一种对“知音”的依赖和对自己被“看见”、被认可的渴望。她在日记里写道:“只有和陈老师在一起时,我才感觉自己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苏晴’,而不是顾伟想要的那个完美无瑕、符合他所有期待的太太。”但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顾伟的深刻恐惧和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力感。更令人心惊的是,一些聊天记录表明,最初似乎是苏晴主动接近的陈建斌,但方式极其巧妙,每一步都精准地迎合了陈建斌的审美趣味和知识结构,像是做过极其深入的功课。
“像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有针对性的狩猎。”顾伟在电话里冷冰冰地总结。
狩猎者是谁?是苏晴自己,还是背后有别的推手?
与此同时,沈静也开始在自己的战场上行动。她有意无意地在与陈建斌的日常相处中,植入一些“过去”的元素。她翻出箱底一件颜色相近的旧旗袍穿上,播放他们恋爱时常听的古典音乐唱片,甚至在不经意间提起一些年轻时两人一起逛过的书店、讨论过的冷门电影。
陈建斌的反应十分微妙。他显然注意到了这些变化,眼神中会偶尔闪过短暂的迷惑和遥远的追忆,有时会对沈静表现出短暂的、异于平常的温和,但更多时候,是一种不知所措的回避。他似乎无法将眼前这个经历过生育、家务、岁月打磨,眼神沉静、带着现实痕迹的沈静,与记忆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灵动鲜活的“艺术少女”重合起来。而苏晴,那个完美的、停留在时光里的“复制品”,反而更能给他带来舒适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