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发出去,如同石沉大海,两天都没有什么水花。
我一点也不急,耐心地刷着。
第三天,终于有了一个回复。
“楼主说的,不会是‘宏图科技’吧?他们家就喜欢搞这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宏图科技”正是钱总公司的名字。
“卧槽,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奇怪!”
“我之前跟他们合作过,也是这样,财务流程乱得一塌糊涂,还以为是自己遇到了骗子。”
“听说他们老板特别爱装逼,天天在群里发鸡汤,搞个人崇拜。”
议论声虽然微弱,但像病毒一样,开始悄悄蔓延。
我冷眼旁观,看着这些零星的火苗,知道它们迟早会烧到钱总的耳朵里。
果然,没过几天,小王又给我发来了微信。
这一次,她的语气明显带着一丝焦躁。
“雨辰,公司最近气氛好紧张,钱总不知道发什么疯,天天开会,说要抓‘内部蛀虫’,还说有人在外面造谣,搞得人心惶惶的。”
我看着屏幕,心中冷笑。
钱总,你的反应,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我慢悠悠地回复:“是吗?都离职了,不关心了。”
我的冷漠,恰恰是最好的保护色。
一个被伤透了心、对前公司不闻不问的“废人”,怎么可能会是幕后黑手?
光在论坛上煽风点火还不够。
我需要更专业的“武器”。
我用一个新注册的匿名邮箱,将一份我精心“处理”过的资料,发给了一家二线财经媒体的记者。
这份资料里,我隐去了所有核心证据,只保留了那家与钱总公司有异常交易的B公司的流水截图,截图上,我还特意打上了厚厚的马赛克,只露出几个模糊的交易对象和金额。
邮件正文写得言辞恳切,我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良心发现”的知情人士,声称自己“不愿看到行业被这种不正当竞争污染”,希望记者能“为市场正本清源”。
这个记者以跑深度调查小有名气,但一直缺一个爆款。
我赌他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做完这一切,我开始为自己铺设后路。
我更新了我的简历,开始海投。
我的社交平台上,也一改往日的死寂,开始发一些健身、看书、参加行业沙龙的动态。
我要让钱总的眼线看到,我林雨辰,正在努力走出阴影,积极拥抱新生活。
一个周末,我接到了一个面试通知。
面试官,竟然是王总,一个曾经在钱总公司担任过副总,后来因理念不合愤而离职的高管。
面试过程很顺利,王总对我之前的项目经验非常认可。
面试结束后,他叫住了我。
“小林,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从宏图离职的?”他问得很直接。
我苦笑了一下,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平静地复述了那天会议室里发生的一切。
王总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长长叹了口气。
“钱总这个人……唉,格局太小。他容不下任何比他强,或者是不听他话的人。我当初走,也是因为这个。”
机会来了。
我装作不经意地问:“王总,我一直有个疑问,公司看起来那么赚钱,为什么钱总还对成本控制得那么死,对员工那么苛刻?”
王总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赞许。